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以“四个向下姿态”投身“四个上门”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基层人大干部与人大代表

时间 2023-12-25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机关”重要论述,其中一条则为:“人大机关要成为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人,人大代表是人大发挥作用的主体,每一位代表就是人大代表大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活动起来,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优势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功夫在平时,基层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如何更加高效的依法履职,如何成为人大工作的行家里手,如何体现人大的高水平、展现人大的新作为,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向下“营销”姿态,让政策“上门”。 党的政策再多再好,如果老百姓不知晓、没用上,好政策也会止于“最后一公里”。防止惠民举措、惠民政策沦为“空中楼阁”,就必须让政策措施“易得”“易懂”还“易用”。基层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要运用“代表家站”等履职平台、“人大代表宣传分队”等创新载体,转变“等客上门”的思维,到街头巷尾、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等“主动营销”,在“和群众坐大板凳、喝大碗茶”中,用“接地气”的文字、“通俗化”的语言、“创新性”的方式将政策理论转化为人民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真心话、金点子,少一些“阳春白雪”,多一些“下里巴人”,让党的方针政策“润物无声”,“飞入寻常百姓家”。
  “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向下“把脉”姿态,让调研“上门”。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基层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首先要经常和群众齐坐“板凳”、围坐“炕头”,善于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直奔群众的急难愁盼,“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愿,只有脚上沾满泥土、身上带着灰土、手上捧过沙土,才会读懂民意、知晓民情、汇聚民智。其次,要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做到研究一个课题、形成一份报告、解决一批问题,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解决好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各类“疑难杂症”,把调查研究作为检验“担当”的“试金石”,在探索实践中找到解民难、纾民困、化民忧的最优路径,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为党委决策、人大履职做好参考。 
  “知屋漏者在宇下”,以向下“问诊”姿态,让民情“上门”。 基层人大干部与人大代表要密切加强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利用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代表接待日等方式,多主动联系、对接、沟通,与群众“一对一、面对面、提意见、说问题”, 形成意见建议台账,坚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匠心精神,不断健全“督办”和“回访”机制,构建民情民意处理“闭环”格局,解决一批的“民生大事”,把“问诊”好事变成“平常事”,持续为民生赋能,让“有事找代表”成为群众共识的一个新途径,一种新常态,打通人大干部与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田间地头找答案”,以向下“耕耘”姿态,让解题“上门”。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人大干部与人大代表要以“实干”为先,哪里有群众的诉求,哪里有发展的堵点,工作就深入到哪里,把“履职点”搬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将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社,深入群众交流的“坝坝会”“圆桌边”,到达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对接急难愁盼的“第一当事人”,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切实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让人民群众感知“民生温度”,提高“幸福刻度”,以“民生考卷”检验工作成效,在身体力行中擦亮“为民底色”。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