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关于强化成都核心引领 构建成德眉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思考及建议

时间 2024-08-20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近年来成德眉资在文旅融合的产业协作、文化交流、机制建设等方面互动频繁、亮点纷呈,四市联合推动同城化文旅品牌IP共建,举办天府文化旅游节,发布精品旅游线路清单,推动建立成都都市圈文旅联盟、成德眉资公共图书馆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但经调研分析,四市还存在文旅公共服务同城化建设程度不深、区域文旅品牌整体影响力不强、融合新业态挖掘不充分、同地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成都作为西部文旅融合发展标杆城市,2024年“五一”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46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6亿元,分别居全国热门旅游城市第三位和第五位,具有加快引领成德眉资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发挥成都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四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设,对构建西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水平引领区域文旅公共服务迭代升级
  一是完善文旅公共服务“硬件”空间营造。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理念,推进四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一体化建设运营;按照“中心馆+总分馆”建设模式,联合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城市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馆标杆运营单位,指导建设、协管其他公共图书馆、综合博物馆、文化馆,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二是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软件”水平提升。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探索个人社保卡在区域内公共文化场馆“一卡通”;以“文化天府”建设为引领,协同共建区域文化和旅游数据中心、区域文化云平台。三是注重文旅服务团体交流功能发挥。组织成都市联华梨园社、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皮影传习所、成都市曲艺家协会等团体赴区域内其他城市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曲艺进社区”等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
  二、高质量联合塑靓区域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一是打造同城化协同发展示范点位。围绕古蜀、三国、大熊猫、世界遗产、航空科技文化等优质文旅资源,丰富区域文旅IP集合,统筹打造一批小微项目、网红地标、文旅融合片区,“一点/一片/一策”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效果良好的示范点位,例如支持新都区、天府新区对接广汉市、德阳市,探索“航空+科教文旅”融合路径,共同做强“航空文旅”IP。二是完善同城化文旅游线协同系统。立足文化旅游产业同城化建设,主动开展热点策划,以联通历史遗存、景区景点、消费场景、示范点位为遵循,以城市(街道、社区)游线系统更新优化为切入点,连点成线,完善和新增一批特色片区和线路,例如支持“青羊区—天府新区—苏坡区”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打造精品东坡文化旅游线路,打响“先圣东坡”文旅IP,推动文化、旅游、数字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塑强同城化文旅协同特色名片。紧抓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三星堆—金沙联合申遗的发展机遇,共建新媒体矩阵、进行联合营销,做大做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名片,将成德眉资同城区域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
  三、高效率共同推进区域文旅创新业态布局
  一是深化技术创新赋能发展。加快5G+8K、超高清、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裸眼3D等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应用。充分发挥成都市产业聚集和技术优势,数字化复制复原三星堆遗址、三苏祠、安岳石窟等传统文旅点位;推动德阳华谊兄弟星剧场、眉山水街、雁江剧场等公共演出场所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依托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等非物质文化载体,以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发掘的技术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为区域各地居民提供“云上旅游”“云上剧场”“云上非遗”等体验功能。二是做强数字文创核心产业。紧抓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落户成都的产业发展机遇,加强数字文创产业跨区域错位协同。支持成都高新区联动眉山市围绕“东坡IP”发展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全力打造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产业基地;支持青羊区对接德阳市围绕音乐演艺发展数字音乐产业,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音乐产业社区;支持金牛区联合资阳市围绕石刻石窟资源发展数字艺术产业,开发创作区域特色数字艺术藏品。
  四、高标准优化文旅同城融合发展营商环境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立足行政区经济区适度分离探索成效,打破同城地区行政体制藩篱,由四市文体旅局组成成德眉资文旅同城化发展工作专班,加强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深入调研、高位谋划,在标准规划、政策激励、公共服务、产品创意、产业开发、营销推广、市场监管等方面,建立目标统一、行动协同的文旅协调合作长效机制,结合同城地区产业特色与发展规划,构建布局合理、结构高效的文旅产业区域协同发展体系。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支撑,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都市圈相关政策,研究出台不低于现行标准的文旅融合发展一揽子政策,率先采取对市内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延缓缴纳部分税费、贷款贴息等措施,保障资金投入;组建成德眉资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开展文旅融合领域“投新、投早、投小、投硬”投资活动,丰富市场主体数量,激发市场发展活力。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项目”融才融智机制,建设成德眉资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联盟,联合川大、川音、川旅、川传等高校共同培育高级视觉设计师、景观创意设计师、全媒体运营师等高层次人才,依托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文旅人才服务平台,强化区域人才留用能力。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