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抬起头!是更大的一片天

时间:2008-07-09来源:未知
  

  题记:面对灾难,王福耀明白,在自己的头上,还有更大的一片天,那就是给灾区群众以希望;在自己的身上,还有更大的责任,那就是带动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6月2日,刚刚从重灾县赶回马尔康的省人大代表、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立即主持召开了州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动员全州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的决定》。该决定动员全州各族人民振奋精神,顽强拼搏,重建家园。

  王福耀的讲话只有几句,却非常有感召力:“每一个干部职工,要时刻考虑到灾区的百姓,要发扬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优良品质,从节约每一顿饭做起,从每一件细微的小事做起。走过这一场浩劫,我们更懂得珍惜、感恩、自强不息!”艰辛、眼泪、疲劳、信心、勇气、胆识……从灾难突发的那一瞬间始,与王福耀紧紧系在一起。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突发后的数分钟,王福耀和省人大代表、阿坝州委书记侍俊等几位领导,火速从成都开会地点向震中汶川进发,但他们被地震时的大塌方堵在了途中。5月13日,经过研究和协商,他们乘部队的冲锋舟冒险从水路进入震中地区。在一个靠近映秀镇的地方登陆上岸,他们来不及喝一口水,即冒着余震和大雨,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在泥泞中徒步翻越5公里山体滑坡路段,赶到了震后孤岛——映秀镇。展现在王福耀眼前的是满目疮痍……这位羌族人民的儿子,这位朴实而刚强的汉子,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态度坚定、声音嘶哑着对侍俊说:“灾情这么重,压力这么大,天大的责任我们共同面对,有什么急难险重的任务你就安排!”随后,在倒塌的学校,他与其他同志一道,争分夺秒地从废墟中抢救生命;在不断垮塌的办公楼下,他指挥着救援。他背出了一个个年迈体弱、受伤严重的老人,从摇摇欲坠的残垣断壁里,抱出一个个满身是血的孩子,护送上直升飞机。

  之后的很长日子,王福耀没有了日和夜的界限。他的妻子、儿子分别在汶川县和茂县两个重灾区,音讯杳无。当人们问到他的家人时,他回答说,这里也是我的家,你们的灾难一样是我的灾难。直到5月22日,他才得知妻儿也战斗在当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直到5月31日,他才见上妻儿一面,未来得及嘘寒问暖几句,又匆忙奔赴抗震救灾最前沿。

  此后,他受州委安排,负责协助陆航团开辟空中救援通道。他与陆航团的官兵一道乘直升机往返穿梭在狭窄的岷江大峡谷,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凭着他对当地地理地貌的熟悉,在“生命孤岛”银杏乡、草坡乡等乡镇选择空降着陆点,为大部队的到来,为紧急援救老百姓开辟“生命通道”。

  5月31日,米—171救援直升飞机失事。王福耀主动请缨参与搜寻。他和其他的同志们一道,在荒山野岭里艰难搜寻。高原气候诡谲多变,忽而阳光高照、炎热难忍,忽而风雨交加、寒气逼人,四天三夜的漫长时光,再一次让他经受考验。王福耀和众多的搜寻人员一起,攀援、跋涉在悬崖峭壁、崇山峻岭中。不时有山石从头顶飞过,不时有峭壁挡住了他们前行的脚步。

  终于找到了,失事飞机的残骸! 终于找到了,英雄们的遗体!那一刻,大家脱帽致敬,一切情感伴随着泪水奔涌而出。知恩图报,在王福耀的字典里,早已得到了诠释与升华。他,坚持和同志们一起把英雄们的遗体送到了家。

  6月18日,王福耀决定前往被称为“生命孤岛”的汶川县卧龙、耿达乡。唯一接近“生命孤岛”的一条路要绕道600多公里。途中,无情的大雨肆虐着这座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山峦,上百辆运输抗震救灾物资的车辆被堵在山上。王福耀徒步来到山坳口,担负起了指挥车辆疏散的重任,雨水淋湿了全身,他不时地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在风拗口指挥着,脚下泥泞不堪,身旁是悬崖峭壁。过往车辆司乘人员的眼中,浸满了感动,他们自发地尽最大可能让出一条狭窄的通道,让最急的救灾物资车辆先走。王福耀就是这样,走进了小金、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等受灾县。从地震突发那一瞬间至今有多少天,王福耀就在灾区“战斗”了多少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