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围绕省长蒋巨峰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就进一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展开热议。
进一步加快规划制定步伐
“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的制定工作。”“规划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龙头,如果规划拿不出来,灾后重建工作就难以全面启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加快规划”的呼声迫切。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林书认为,应注意加强非对口支援地区的灾后重建。“纳入对口支援的重灾地区,对口省市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但一些灾情相对较轻的灾区也存在重建问题,也应纳入统一规划,在省政府统筹、协调、指导、帮助下开展重建。”
“既要加快步伐,又要做好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阿什老轨和彭玉水强调,应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重要课题、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使灾后重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拿不准、看不清、论证不够,过快启动重建项目,搞不好要走‘回头路’,从而造成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加强企业灾后重建的要素保障
“救人、救灾、恢复生产、灾后重建,都离不开一个 ‘钱’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颜继禄认为,政府对灾区的金融政策可以更加具有灵活性,应加大灾区金融支持,从政策上鼓励资金向灾区流动。
曾到灾区调研的罗林书建议,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协调,对企业灾后重建的要素给予保障,目前至少需要提供三方面保障。一是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由于很多企业的原有生产经营投入无法收回,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重建需要的启动资金缺乏来源。二是企业原材料、产品的运输保障。三是能源保障,“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比较突出,其中又以天然气最缺乏保障。”
抓紧灾区非物遗产保护工作
“报告中没有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颜继禄感到有些遗憾:“要抓紧做好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颜继禄提出三条建议:对已经濒临灭绝或损毁的文化遗产,要抓紧及时抢救;对现存遗产抓紧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对地震形成的典型遗址、典型地貌及有保存价值的遗留物品,及早开展保护。
“与北川一样,汶川、茂县等地也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颜继禄建议,省政府应尽快明确需要保护的遗址、遗迹,收集有代表意义的物品加以保存。对一些遗址、遗迹可以逐步规划,比如建成地震遗址博物馆,既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条件,也可为其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