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灾后重建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8-08-06来源:未知
  

  为了更加直接、有效地了解灾区群众的需求和意见,省人大代表贾建民、史本山等一行日前组成“‘5·12’地震灾区居民需求与满意度调研小组”,再次奔赴绵竹市汉旺镇重灾区,针对灾区群众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提供参考。调研组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灾区群众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开通水电气供应;恢复小孩的上学环境;对受损房屋的合理补偿;尽快恢复工作和生产等。

  此次重灾区实地调研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两个多月了,当前灾区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进一步转移。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建议政府下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和政策措施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与受灾群众的沟通

  灾后重建应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灾区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即使在都江堰、绵竹等重灾区,受灾的情况和受灾群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灾后重建计划。制定灾后重建计划时,必须与民众沟通,并确保切实可行,避免以后再做调整,这样将有效降低灾后重建的成本和增强民众的满意度。而了解政府重建的计划也是大多数受灾群众的迫切需求之一。

灾后重建应避免“一刀切”

  各地受灾的情况不一样,灾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需求也不一样。以住房为例,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是单元楼房,政府在重建规划时也可根据城市的整体安排规划布局,如某些楼房可能要重点加固,某些地区还要设立公园,某些地区需要限制楼层高度等等。而在农村,房屋基本都是相互独立、间隔较远的私人住宅,在地震中一旦损毁,重建成本很高。而从调研的需求来看,农村居民又往往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原址重建,这就需要政府在重建安排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

制定重建时间表需要谨慎

  在重建之前,政府需要加大与受灾群众的沟通,更需要花时间进行重新规划。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而在重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突发问题。因此,重建时间表的确定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当成一件命令式的任务来下达。否则,如果估计不准确,比如说6个月可以搬,结果却要一年,就可能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受灾群众的抱怨和不满意。

有效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生产自救

  在地震后的这段时间里,一些受灾群众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但调研结果显示,他们都很希望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希望能够为灾区经济和生活秩序的恢复做点事情,但是由于没有有效途径,他们只能坐等政府的通知。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志愿者等有效组织当地受灾群众参与重建。例如,对于活动板房的建设,建议政府有效组织群众参与,根据群众能力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既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加快活动板房建设进度,也可让受灾群众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政府有效沟通。

关注灾区学生的复课和教育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灾区许多小学因为学校建筑危险和师资缺乏等原因,至今还没有复课,而调查数据显示民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也是小孩的上学和复课问题。可以尝试利用暑期,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或临时教学等方式,给灾区的小学生补补课,也可以专门搭建临时的教辅帐篷解决灾区小孩上学难的问题。其实,这对于灾区的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补课,更多的是抚慰他们幼小心灵的创伤,让他们尽快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