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苛刻”要求:不在群众面前哭!

时间:2008-08-20来源:未知
  

  近日,省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党委书记周福兰带着灾后安置、恢复重建的若干建议,从坝底乡出发,途经茂县,夜宿松潘川主寺,翻越5800多公尺的雪宝顶,沿涪江婉蜒而下,穿过四个县,一路风尘颠簸,绕道约700公里,赶到绵阳市参加人大代表约谈会。会议结束后,她又匆匆返回坝底乡。无论她走到哪里,很多人都默默地关心着她。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周福兰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指挥工作。9天以后,派去县城报信的同志历经艰辛跋涉,满身泥土回来了,报告周福兰的信息是,北川县城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一位朋友写给她一张纸条:“母亲重伤,儿子失踪”。听到这两条消息,刹那间她眼前一黑,差点昏倒。但她明白,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倒下,要挺住! 15天后,当她还处于极度悲痛之中时,又传来噩耗——丈夫在地震中遇难!雪上加霜!

  地震以来,她没日没夜地战斗指挥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不知疲惫地工作,安抚、慰问了一批又一批群众。由于过度劳累,她吃不进饭,睡不好觉,身体消瘦了,还病了好几次。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失去的亲人,周福兰怎么不思念,怎么不伤心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亲人的身影总会浮现在她眼前,她呼唤他们,怀念他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她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痛苦,独自躲进帐篷,伤心痛哭。第二天,她照样按时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会。会上,她提出一个“苛刻”要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伤心事,党的干部都不要在群众面前哭。”她说:“全乡13名在编干部,有9名干部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亲人,至少我们现在还幸运地活着,党的干部要做群众的坚强后盾。”

  地震之后,整个场镇停水、停电、缺粮食、缺救灾物资,上千人要生活,134名受伤人员急需药品抢救治疗。一大堆问题,让周福兰忧心如焚。她领导和发动群众积极自救,搭建临时帐篷,抢救伤员,照顾儿童、安置老弱病残,大力宣传互助精神,安定民心。干部群众经过10多天苦战,抢修疏通县道公路20多公里,村道公路46公里,把周围的5个村社连接起来,实现互助自救。

  可是,连接县城的被损毁的数十公里道路短期内无力修复,坝底与外界依然隔绝。地震以来,每出关一趟都是一次胆量与生死的考验。全乡在物资、粮食、药品紧缺的关键时刻,周福兰不顾同事和乡亲们的劝阻,毅然带领几名乡干部,经茂县、松潘、平武、江油绕道几百公里来到北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临时办公地点,汇报情况,争取救援。为了把外援的物资运回来,周福兰带病多次往返绵阳、北川、坝底之间,押运回救灾物资400多吨。有一次,周福兰从坝底去绵阳押运救灾物资,路遇余震。山上的石头不断往下滚,泥石流飞溅,一块飞石把车顶部砸了一个大洞。坐在车里的周福兰丝毫没有胆怯,继续沉着冷静地完成运输任务。

  6月下旬,周福兰接到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约谈会的通知,得知被邀请参加人大代表与市人民政府领导面对面讨论震后安置重建问题。她将掌握和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写出了4600多字的发言材料。在代表约谈会上,她提出要处理好短期建设与长期建设的规划问题;要对灾后建设的重点进行准确定位;城镇、农村建设规划,要以体现有利于改善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主;尽快制定防灾减灾规划,重点要抓好房屋防震建设新标准和山区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意见。这些建议得到了与会者一致赞同。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对周福兰等代表的建议高度重视,作出批示:“人大代表对灾后重建建议是可行的,请政府加以研究,并狠抓落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