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们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让农村长大的孩子也能在高中阶段多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是我们农村教师的愿望和梦想。”8月26日,洪雅县中保镇人大代表、中保高中校长王政国在城区的新校区工地上,满怀希望地告诉笔者。
到县城开分校的乡镇中学
在洪雅县中保镇高中城区教学点工地,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工程,油漆工正在为大楼粉刷油漆,搬运工正在将大块的建筑废料装车运走,学校主楼已经改建完工,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篮球架修葺一新,4天后,这里将容纳来自中保镇的560名高中生。
“我到这个中学多年,目睹了中保高中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发展中的坎坷,是王校长带领我们走出危机,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今天能把分校开在县城里,这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家选王校长这个人大代表是选对了的哦。”乡镇中学在城区开设分校,按照常人的眼光,或许是个特例,但是教师余斌的一番话,似乎又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农村中学的独特性。
中保高中的校长王政国,此刻正在二楼检查大楼粉刷工作。看到工程顺利进行,他脸上充满了笑意。
肩负重望的中学校长
1998年,王政国肩负重望,出任洪雅县中保高中的校长。此时的中保高中,全校只有273名学生,30位教职工,多年高考成绩平平,人心涣散。
王政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凝聚人心,把全体师生员工扭成一股绳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上任之初,他便用自己的行动做好表率,每一次早操他都到现场督促,一有空闲就到教室,每天晚上都等住校生全部就寝之后才离开。校园内,随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这样的工作方式,并非一时,凡事习惯亲历亲为,王政国坚持了十年,他也被中保镇人民连续两届高票当选为镇人大代表。
熟悉了学校工作后,王政国潜下心来,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实实在在服务学生为最终目标,十年间拟定了120多条规章制度,从器械管理到教育教学,这些规定从实际出发,合情合理,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走上正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着重抓教师队伍的培养,一刻不停地致力于新教师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十年间,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中间只有两名骨干教师因为客观原因外调。在农村高中来讲,这是极为不平凡的。教师队伍的稳定稳住了在校生,使其不再外流。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吸引了大量想进城就读的优质生源。十年光阴,弹指一挥,学校已发展成为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100多名,每年高考上线近百人的学校。此时,学校又面临了新的困境……
将学校办进城的人大代表
1998年的时候,全校只有一幢80年代修建的只能容纳12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王政国和同事们在充分保障学校教学教研经费的情况下,采取开源节流、勤俭办事的原则,不等不靠不要,十年间自筹资金600万元,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新修了学生公寓楼、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构置了近百台微机,并对学校原有的住宿、操场、教室、伙食团进行了维修,扩大了学校容量。到了2007年,在中保高中的教室里,已经拥挤了2000多名学生,此时的中保高中,实在太挤了。
把学校搬进城的念头,此时从王政国的心里面萌生出来。他通过走访调查民情民意,提交专题议案,阐述了把学校搬进城,既可以解决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扩大容纳学生人数,也能解决一部分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理由。议案得到了县人大和县教育局的重视,然而,中保镇远离县城,跨区域发展,难度何其大。
明确发展方向之后,王政国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他们联系了一家县外的开发商,谈妥一切之后,开发商却因为资金紧张而退出了。此时的王政国,仍然没有丧失信心,他依然四处奔波,寻找机会。
好运在2008年6月降临,由于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原洪川二中不再招生,其位于城区的校区便空了出来。在县人大和县教育局的关心下,王政国和同事们将洪川二中的旧址争取了下来,成为中保高中的新教学点。
对于未来,王政国充满了希望:“高中是人生定型的重要阶段,农村学生在城市就读,能大大扩展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新校区只有560人,以后新校区的面积还将扩大,最后所有学生都将搬过来,农村学生也能在高中阶段拥有较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原来的校舍将留给中保初中,这将大大改善中保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条件。”
2008年秋,中保高中的新学年开学了,当师生们步入美丽的新校园,开始舒心的教与学时,有送孩子前来就读的家长特别找到王正国,感谢他为学生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王正国谦虚地说:“我不仅是一个学校校长,还是大家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无论从哪方面说,能够为人民的教育做点事都是应该履行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