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大巴山,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庆。熟透的瓜果在凉爽的秋风中飘过一阵阵香气,稻谷为田园镀上一层层黄澄澄的金色,农民们乐呵呵地忙碌着,将一年辛勤所换来的收成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巴中市属国家级贫困地区,辖区内三县一区就有两个国定贫困县,两个省定贫困县。如何加快发展一直是摆在巴中干群面前的最现实选择。今年,巴中市委明确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发展建设翻身仗的战略举措,即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推进交通建设、产业培育、县域经济、解决“四难”、优化环境等方面工作的重大突破。为将市委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转变为可供操作的国家意志和当地干群的自觉行动,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迅速作出了关于贯彻市委这一重大决策的决定,从而在全市掀起了发展的又一轮热潮。那么,这项战略在实施中情况究竟如何?它适合巴中的发展实际吗?巴中干部又将以怎样的心态来迎接这新的挑战呢?近日,在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四川省部份人大代表深入该市平昌、通江、巴州区和南江县的乡村、城镇,围绕巴中的发展形势展开调研,并积极提出建议意见,为大巴山的发展再授锦囊妙计。
大办交通改善区位劣势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山区地带,西接成都,北望西安,南联重庆,从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巴中又从区位上成为一个偏僻的死角,优势成为劣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交通现状,对巴中人来说,是祖辈梦寐以求的大事。这些年,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巴中干群作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如今,巴中境内的交通状况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省内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北联陕西的南(充)汉(中)高速、南接重庆的巴(中)达(川)高速公路和铁路正在立项中。
“如果这几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建成后形成大交通网络,将从根本上改变巴中落后偏远的区位劣势,真正使巴中成为川渝陕三角地带的中心。”耳听着政府工作人员满怀喜悦的介绍,代表们思索最多的却是:巴中如何在大交通格局形成的时间差内,搞好辖区县乡村联网公路的修建整治,形成大格局与小环境的互联互补。
在通江县,代表们实地察看了刚改建完工通车的通江县城到巴中市区的县道公路,此路是由国家项目投资上亿元改建完成的。该县的干部群众告诉代表们,此路在没有改建前,到市区需要3个多小时,如今路通了,仅需1个小时,方便极了。沿该县县城后的城西村、赵村、金堂村,代表们又实地考察了村道公路的建设情况,这是一条水泥路和正在试点的康耐路,路面通畅,车行上面,无灰无尘,体现了新农村洁净清新的新形象。
“如今的村道路建设,大多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村民集资出劳为辅,这就牵涉农民利益问题。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以不损伤农民利益为底线,不搞硬性摊派,不加重农民负担;同时,要注重建设质量,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设计,避免盲目上马,乱摆摊子。对已建好的村道公路,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应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以农户为主体,落实长期责任制,保证已建公路的长期使用问题。”对农村公路带给山村的希望,代表们不忘语重心长地为同行的政府工作同志提个醒!
做强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巴中属典型的农业市,缺乏大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项目支撑,基础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但是,巴中却具有特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植被好,气候温润,污染少,生态环境好。这些年,巴中干群依托这些优势,努力打造国家、省部级知名特色产品品牌,仅南江县便打造出黄羊、云顶茶叶、金银花、核桃等AA级农产品四个。
对此,代表们指出,如此品类繁多的特色产品,既是优势,但也会制约发展。因为小而全的多类品牌会分散发展的注意力,迷失主攻方向,各自为阵往往形不成规模,缺乏占有大市场的能力,因此,建议政府要选准一两个主打品牌专抓专攻,对资源进行整合,突出规模效应。要改变对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消费定位,以市场理念衡量农业生产行为,以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方向,当前要立足市内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对农产品的加工利用,就地取材的加大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含量。
产业发展机制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代表们最关心的话题。平昌县近年紧紧抓住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热情,筑巢引凤,先后引进数亿资金回乡创办实体,在该县元山乡,代表们实地考察了富强、富源、大山、俊明等几家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办的生猪养殖场。这些养殖场从规模、科技含量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据县里的负责人介绍,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使该县的生猪养殖数量急剧增长,而且也给当地群众在农业生产观念上产生了较大冲击。在充分肯定该县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这一模式的同时,代表们也建议该县在集中大规模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及时提供预报市场信息,拓展市场销路,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并注重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搞肥了钱袋子,脏了田园子。同时,要注重三大产业的发展比例,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开发可再生产业资源,突出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潜力。
争取政策增添发展后劲
优惠的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政治依靠,更是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随着国家对老革命根据地扶持力度的逐步增大,各类项目、资金、优惠政策已成为巴中发展的主要依靠。代表们根据自身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掌握,建议各级政府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扶持的大好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大政策,要成立专门的班子,落实专门的人员,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信息,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优化发展大环境,同时,积极内引外联,打造大项目,筑巢引凤,引进外来资金。
地震灾害后,巴中被列为地震灾害市,国家恢复重建等相关扶持政策将有所加大,代表们建议各级政府要以此为助力点,齐心协办搞好灾后重建恢复,既要认真核查灾情,搞好地质灾害排查,又要科学合理高标准规划设计重建方案,力争新起步有新发展。 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大主题。这些年,巴中市各级党政首先从切实维护民生做起,积极协助调各类社会矛盾,通过化解行路、饮水、上学、就医“四难”,落实农村低保救助,及时解决困扰农村发展的老大难,让农民吃得起饭,看得起病,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对城镇贫困人口,即时落实低保救助,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行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拓展社会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其次是积极疏理化解社会矛盾,在巴中各级党委政府均成立了群众工作局,专题接待群众来访,直辖市解决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各级政府逐项排查影响地方稳定的社会矛盾,及时做到苗头早发现,纠纷早排查,矛盾早疏理,问题早解决。三是尽最大可能承担政府责任,满足各方正当利益需求。
逗硬三问干部作风大变
今年,巴中市委结合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对干部工作作风和纪律提出了“三问”责任追究制,即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据此,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了干部工作责任考核实施细则,将工作责任制具体化、细致化。平昌县驷马镇推出了“三三四”便民服务机制,即建立三网络,镇里设立群众工作办公室,在社区设立群众服务窗口,在村里设立群众工作站;实施三到户,民情调查掌握到户,政策宣传落实到户,合理诉求办结到户;坚持四制度,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群众评议制。从而将乡镇干部工作责任同便民为民相结合,激发了整个乡镇工作的活力,在转轨时期让大部分乡镇干部在明确了自己肩头工作责任的份量,找到了工作方向和着力点。南江县东榆镇在落实三问责任制中,为每名干部印制了工作卡片,要求他们对照每一天的工作实绩和为群众所办实事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将工作责任明朗化,工作行为细致化。
目前,全市通过问责制,先后处理工作不在状态干部70余人次,为全市干部在工作责任心上再次敲响了警钟。对此,代表们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也要创新干部履职监督方式,加强对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干部和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的履职监督,督促他们认真履职,踏实行权,在国家机关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调研中,感动于代表们高涨的履职热情,省人大代表,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彭耀学感言:人大代表是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不可或缺的参谋者,其好的建议意见,将成为改进工作,推动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人大代表履职也应紧贴选区发展实际,谋大事,思大事,积极为地方发展献计出策,力争用高招安定一方局势,用妙计推动一方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代表本职,用实绩赢取人民赋予的代表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