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淘金梦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巴中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易仕军

时间:2008-10-07来源:未知
  

  梦想,是一份植根心中的期望。而实现梦想的过程,恰如一场搏击人生的艰辛旅途,机遇与挑战共舞,奉献和失去并存,命运为我们留下的是欢笑还是泪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怎样选择承载梦想的土壤。——题记

  今年39岁的易仕军正是怀揣着这样一颗寻梦之心,在历经了命运的一连串坎坷挫折之后,终于在家乡那块土地上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了立根之地,通过数年倾情浇灌,如今这朵梦想之花已越开越艳。

  采访易代表这天,恰逢初秋的一个暴雨天,如注的雨点摔打在黄泥地面上,溅起细碎的水星,让人倍感土地的坚实与博大。稻田内饱满的谷籽已泛出成熟的黄色,灯笼般的红辣椒一如身穿红袄的农家女,羞涩写满脸颊,还有苗条的豇豆,神秘却不失高贵的紫色茄子……无不显出这个季节农村特有的富足,尤其是村头那大片梯地内一排排整齐的木耳棚,醒目地提示出这个村子的现代农业气息。虽然这一切全都濡湿在时浓时淡的濛濛水雾中,但你却能分明地感受出这幅由大自然刚刚绘就的山村水墨画卷是那样的生机灵透,是那样的引人入胜。 这是初到易仕军的家乡——南江县元潭乡字库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而关于易仁军淘金的梦想之路,也就在这幅农村画卷中,如散落的雨珠般汇聚到一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名普通农村青年实实在在的创业旅程。

  少年梦断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少年时易仕军最大的梦想,莫过于像城里人一样有张粮折子当上公家人。带着父亲常常训诫的口头禅:读书需努力,如果考上大学就能享受从穿草鞋的命运脱胎至穿皮鞋的福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梦想,从少年时,易仕军便发奋用功拚劲读书,但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高三毕业那年他还是被高考无情地挤下来了。当他无奈地回到家乡,正在情绪万分低落时,乡里得知有他这样一名高中生回到家乡,便招聘他到一所村小当起了代课教师,这让易仕军内心重又燃起了希望。

  “那些年,我没日没夜拚了命地工作,满心期望能被转正招工,当上一名正式教师,吃上国家粮,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没曾想,五年后,我还是被精减掉了!”想想当年,易仕军苦笑着摇摇头,一脸无奈。

   寻梦他乡

  被裁减回乡的易仕军咽不下心头的那口气,他在心头反复埋怨着家乡这块土地对自己太不公平,让他的梦想一次次肥皂泡般破灭。“既然家乡没给自己容身之地,那还不如外出,外面的天地那么宽广,自己一定能闯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来的!”抱着这份梦想,易仕军打探到在外地挖金矿很能赚钱,那就去淘金吧!于是,经人介绍,易仕军带着对家乡的赌气,和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从村里带了十多位老乡,远赴山西和河北,到几个金矿山上当起了采金工。

  可让易仕军真正没有想到地是,当矿工这个职业是竟会是那样的苦,每天在低矮黑暗的矿洞里钻来钻去累得腰酸背痛不说,还得时时冒矿洞塌方、冒顶等生命上的危险,同时,还得承受老板的欺凌,矿工们之间耍奸斗计尔虞我诈般的复杂人际关系。这种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活,让易仕军劳动之余又开始重新审视起了家乡那块土地,品味着家乡土地上那一张张熟悉面孔的内涵,虽然自己的梦想折翅在那块土地之上,但却是那块土地真真切切地养育了自己的生命,那儿的人虽然贫穷,但却真诚而友善……而如今背井离乡,在他乡累死累活,难道就能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想到这些,看看自己艰难的处境,一股股浓浓的家乡情结从他的心间升起。

  “其实,历经那些年的磨砺,咱当初当干部吃皇粮的梦想已经消褪,而代之地,是作为一名农家人,如何才能致富的梦想,如何靠自己的努力,不仅让自己致富,也让乡邻们致富,让家乡切切实实地富起来!”言及磨难,此时的易仕军虽然已经满脸轻松,但却不难感悟出他内心曾经在经受痛苦时的煎熬。

   故土织梦

  一年后的春节,易仕军带着辛苦攒下的一万余元务工收入回到了家乡。这时,发生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节后,当他准备再次外出时,村里几位年老的长辈找到他,言辞恳切地挽请他不要再外出,而是留在村里担任村干部,为乡亲们干点实事。“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家乡父老心目中的印像是失败地,没曾想,他们却寄予我这么高的期望!”谈及当年乡亲们挽留自己的场景,易仕军颇感意外的话语间依然写满感动。

  其实,作为当时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又教过书,乡亲们对易仕军的印像一直不错,再加上老辈们都是看着易仕军长大的,知道易仕军不仅能干,而且是一个勤劳善良办事热情有抱负且责任心强的好青年,只不过刚开始那阵子,大家晓得他不安心农村,不放心他来当村官,如今,易仕军经历磨难,人成熟了,请他出山的时机也成熟了,乡亲们便委派村里的长辈出面,请他出来带领大家办点事,就在土地上做点文章,共同实现致富的梦想。

  易仕军欣然接受了乡亲们的挽留,在村里从作业小组长开始当起,先后担任文书、村支书。“村官虽小,但活儿做起来可却没那么简单,尤其是从一个经济发展零起步的村子干起,这路走起来就更加艰难了!”谈起这些年当村官的经历和感受,易仕军感触更深。记得刚担任村支书时,县里一个报道组下来拍产业化发展的宣传片,在村里转悠了大半天,除了粮食作物,连一样有规模的产业也没有找到,一位记者遗憾的埋怨道:“看样子字库村是一辈子都不会有发展了。”无意中的一句话,却深深的刺痛了易仕军的心,他想,是啊,为官一任,不做活土地文章,让乡亲们依靠土地致富,不仅乡亲们受穷没脸面,更是自己的无能。于是,他开始思忖怎样做活土地文章,字库村有一千多亩上等良田好地,出产丰富,但由于耕种方式落后,种粮对农家来说,又是一个除了锅巴没得饭费力不落好的苦活儿,当时,村里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的外出,将土地大片大片的撂荒。看来,要做活这篇文章,只有调整粮经结构,多上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项目。于是,他尝试引导乡亲们在土地搞起了务种蔬菜、种草养羊、喂猪等发展项目,一步步将村里的土地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去年,易仕军同乡里的富康菌业公司取得联系,依托该公司在村里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取得了较好经济收益。可由于单纯种香菇不能重复栽种,在该公司的介绍下,易仕军又带领村里人外出绵阳考察黄背木耳栽种技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杆资源,在县工行的支持下,通过26户村民参股的方式,融资二百余万元,在村内租用外出村民闲置的撂荒土地50亩种植黄背木耳,并成立字库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易仕军被村民们推选为董事长,字库村从此走上了农头企业带农户的发展模式。

  梦圆田园

  经过这近十年的漫长土地寻梦,如今,字库村的土地变成了易仕军和村民们的一块承载致富梦想的田园,处处写满收获与希望。冒雨经村里的水泥路来到黄背木耳加工厂察看,大朵大朵刚从耳棚内采摘出来的黄背木耳,正被村民们认真地淘洗,并晾晒在竹篱笆上,另一些已晾干的木耳,则被打成包,整齐地堆码到库房里,易仕军介绍说,自黄背木耳产量上市以来,已吸引了福建、重庆、成都、陕西等地的客商,现已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万元,今年有望给每户入股的村民每户分红上万元。

  谈到这农特公司带给自己的好处,村里六十多的骆大秀 老太太掩饰不住心头的感激说:“自从村里办了这公司,便招我来这厂里做临时工,像咱这个岁数了,每个月还能挣上近两千元,再加上出租土地的收入,月收入接近三千呢。以前,咱穷得吃不上饭,现在,咱家可是正在修建一楼一底的小洋楼了呢!”说到高兴处,老人也禁不住乐呵呵地笑了。

  望着老人开怀地笑容,笔者猛然间明白了,其实,这就是村民对易仕军作为一名基层村支书、一名普通人大代表工作的最好诠释。是啊,我们的欢笑来自生养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梦想也必将植根在这片土地,纵使你行走天涯,但我们依然属于这片土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