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不等不靠 重建大有希望

时间:2008-10-08来源:未知
  

  前不久,国家建设部灾后重建检查组来到青川县白家乡检查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时感慨地说:“白家乡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到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大有希望。”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地处青川县东南的白家乡成了极重灾区。灾情发生后,县人大代表、白家乡党委书记、乡人大主席黄桢富带领人员到马村李家湾查看灾情时,看到村社干部和4户受灾村民一道利用从倒塌房屋废墟上抢出来的旧材料、彩条布和竹子、麦秆等材料搭建简易房,感到非常经济实用,就组织全乡人大代表到马村视察。人大代表回到各村社,积极向村民推广李家湾农户的做法。由于在当地搭建这样的过渡安置房材料丰富、成本低、搭建快,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很快在全乡掀起自建过渡安置房的热潮。截止目前,全乡1900多户受灾群众已全部住进自建安置房中,仅这一项为国家节约资金2300多万元。

  黄桢富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对自建房进行改进完善。不少受灾农户根据家庭人员结构增设房屋隔段,住上了“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厨房单独分开,生活较为方便。近日,黄桢富结合与人大代表调研中商讨的方案,组织群众预备了加厚材料,提前为安全过冬做好了准备。

  自建过渡房工作刚结束,黄桢富又组织人大代表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决定先在华尖村“三颗石”社启动永久性住房试点建设。当“三颗石”社55户建房户陆续启动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佛山村,迅速启动该村59户农户修建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佛山村离剑阁县新县城只有9公里路程,老百姓购买钢材、水泥等材料便利,加之那里有宽阔的大河滩,沙石材料不愁买。

  在建设过程中,黄桢富亲自蹲点指导,明确提出了建房要求:在实施规划时安全选址,高度重视质量。两个示范点建房都确定有资质或当地很有经验的建筑人员施工,水泥砖房一律要抗震设防好、必须铸圈梁、打构造柱、铸现浇,不用预制板。建房农户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砖房结构一律只修一楼一底的房子,村民认为只建一层就够居住条件,则遵照村民的意愿。为尽量降低成本减少村民因建房造成的负担,黄桢富大力引导村民切实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存放柴草的旧习,积极建沼气、建小户型房屋,尽量降低房屋造价。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厨、改厕、改水,建连户路,着力注重房屋内在的充实,进行质的提升。结合发展旅游,尽可能修建具有旅游特色的房屋,与四周优美的环境相协调。对于家住山上确实不能搬,不愿搬、地段较为安全的农户,可以建木架房,也可以修砖木结构房屋,既经济适用,抗震效果也好。

  为了搞好永久性住房建设,确保建筑质量,让老百姓住上抗震强的放心房,黄桢富还组织全乡木匠、砖匠80多人进行了培训,引导他们结合新时代要求,在农村损毁农房建设中建立新功。在他的带领下,现在全乡共有100多户村民启动了永久性住房建设。炎炎烈日下,点点星光中,随处都有黄桢富忙碌的身影:亲自在施工场地把关指导,带领人大代表为场镇的永久性住房建设积极出谋划策,为受灾群众筹措资金、材料……“灾区需要这样的‘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难’的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 国家建设部检查组离开白家乡时留下了另一句感概之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