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创业者奋斗的足迹

时间:2008-12-10来源:人民权力报
  

  钟灵秀丽的华蓥山曾经孕育出无数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山又以其博大的胸怀成为创业者奋斗的乐土。省人大代表匡全明所带领的四川华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饱尝了艰辛,取得了硕果,留下了奉献。

  同绝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匡全明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艰辛。1992年,他毅然放弃了当时很多人都羡慕的国营企业工作,进入华蓥市建设工程公司。一年后,由于管理上的失误,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濒临倒闭。同年8月,匡全明临危受命出任公司经理,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大胆调整企业班子成员,并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他首先打破原来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以经济指标分项考核责任制的全新方式管理企业。仅3个多月,企业发展有了明显好转,建设工期加快,质量好转,员工人均月工资及福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又制定、实施了与此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专门设置了内部劳务市场,凡受到“黄牌”警告和受处分的管理人员、合同制工人、后进人员,均进入内部劳务市场学习,待提高素质后再重新安排上岗。他还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约束机制,做到每个分公司、每个班组、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有章可循。

  1996年,匡全明带领公司在激烈的竞标中优胜于全国各地参加投标的29家大中型建筑企业,移师三峡库区移民示范工程涪陵水泥厂。在施工中,一根柱子移位10厘米,原本准备采用补救办法解决,甲方也同意了,但从高标准要求,公司毅然决定将其打掉重新浇铸,并利用这次机会在员工中开展“质量在我心中”的大讨论。为此,涪陵市委在市属企业中号召掀起“涪陵学华蓥”的热潮,华蓥建设工程公司也由此走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2000年11月,四川华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匡全明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集团公司成立后,匡全明凭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对原有体制再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质量跟踪检查通报制度、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用户回访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等,对工程质量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项目质量目标实行分级考核,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匡全明带领公司领导班子狠抓安全生产,积极落实创新发展,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行人才兴企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抓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匡全明坚持践行“造福人类、服务大众”的企业宗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花园坝开发建设项目曾经是华蓥市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题。2002年,匡全明在市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本着替政府分忧为群众造福的主旨,毅然决定投资近7600万元兴建华蓥山广场。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亮丽的华蓥山广场以她独特的风采展现在市民面前,成为华蓥市经营城市的典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在扶贫济困,关心群众疾苦上,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捐资近150余万元修路建桥,扶贫助学,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公益慈善事业。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匡全明第一时间组织公司人员,调用机械设备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先后捐款近30万元,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累计为灾区援建安装活动板房400套。

  “心存宏图勤奋进,志在九天揽明月”。在建筑行业舞台上,匡全明将以其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带领华蓥建工集团向着更高的目标、更远的征途迈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