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跑现场
嘉宾
王新前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贺盛瑜 省人大代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1月12日,省政协委员王新前作为全省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谈起区域合作兴趣很浓。而准备参会的省人大代表贺盛瑜,与其观点却颇有不同。
碰撞一
应对金融危机,是“关门”还是“开门”
主持人:翻看多位委员提案,建议四川“抓住危中之机,扩大开放合作”的内容不少。二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新前: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把四川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国协调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以区域开放、区域竞争和区域合作的全方位视野来定位的。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在向实体经济传导,国内由沿海向西部传导,四川已经有了感觉,所以省委提出了 “止滑提速”。应对金融危机,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加大合作力度,从区域合作中获得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以“活水”来替换、净化被金融危机“污染”了的经济实体。
贺盛瑜:合作其实是一种博弈后的选择。目前,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尽快通过投资、消费等阻滞危机,难免出现局部地方“萝卜快了不洗泥”。以推动区域合作方式来保增长是一个好办法,但要注意:合作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我们需要的内容,否则,经济增长可能保住了,却要付出很长一段时间的“纠错”代价。
碰撞二
面对扩大内需机遇,政府之“手”要充分放大
主持人:大地震后,四川其实就是在“震痛”中同时抓住了区域合作的机遇而取得了明显效应。如都江堰、彭州、崇州分别得到对口支援的上海、福建、重庆三省市共计107亿元的援建资金,涉及项目247个,目前已经开工就有108个,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都将迈上一个大台阶。王新前:对于四川来说,应对金融危机的最有利条件,就是中央在扩大内需决策时对灾后重建的大力倾斜。去年9月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头带队到18个援建省致谢感恩、招商引资,就是一次巧妙地推进经济合作的行动。在接受“输血”的过程中形成“造血”机能,是扩大区域合作的良好切入点,四川要充分整合政府有形之“手”的放大作用,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力量集聚起来。
贺盛瑜:“两个加快”是我省相当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在过程中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是很重要的。
碰撞三
加大合作,要有接上“断头路”的气魄
主持人:加强区域合作,是“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具体体现。从这一层面来说,金融危机实际上给我们创造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机会。我们还需破除哪些瓶颈?如何抓得住机遇?
王新前:我们都熟悉“断头路”这个词。往往在两个行政区域的交界处就容易出现“断头路”,因为大家都不想主动把路与对方接上、接好。此前有些合作没有太大进展,原因就在于各方的“断头路”意识在作怪。
贺盛瑜:这和当时社会没有一种合作共享的意识和机制有关系,大家都只对自己负责。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学会在合作中付出,要找到利益均衡点,更多地以市场力量完成,政府的任务就是营造环境、完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