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前夕,我们来到巴州区恩阳镇燕飞小学,在鲜花绽放的校园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市人大代表李琼莲校长。
乡村民办学校的领头人
燕飞小学原是巴州区麻石乡最偏僻的一所公办村小,校舍陈旧,设备简陋,留不住教师,学生流失严重。1999年秋,李琼莲毅然辞去麻石乡中心小学的工作,说服丈夫,变卖家中的货车和房屋,到燕飞村小学安营扎寨,创办了巴州区第一所乡村民办小学。先后投资60多万元,修建了510平方米教学楼、400平方米师生宿舍,硬化了2000平方米活动场所,打地下水井6口,砌围墙300平方米,教学设施达标。学生由原来的200多增加到年均500多人,还增设了计算机、英语、特色艺体课,形成了从幼儿班到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办学十年来,李琼莲家访5000余人次,救助辍学儿童28人,减免贫困学生学费3万多元。学校先后被评为“一级甲等学校”、“巴州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荣获巴州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奖”和四川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歌咏比赛省三等奖、市二等奖、区一等奖。
留守儿童之家的领办人
随着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和管理成为李琼莲研究的新课题。面对民办学校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后的极大冲击,李琼莲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和困难,而是勇于承担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2005年,在学校运转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李琼莲多方筹集资金,增添后勤设施,改造学生宿舍,新建35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安装卫星接收机、添置体育器材和游乐设施,增添医药箱、理发箱和各类图书,给留守学生营建了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去年秋,经李琼莲奔波,学校100名留守学生与市区干部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四年多来,前来读书的留守儿童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现在近300名。李琼莲的“留守儿童之家”成功地走出了乡村民办义务教育“托、管、教”一条龙的办学之路。
建议议案的领衔人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为新当选的市长、副市长颁发当选证书,让我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让我感受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回忆起2007年巴中市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情景,李代表又兴奋又激动。
作为人大代表的李琼莲,闭会期间,她积极参加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经常深入选区听取选民和群众的意见。先后对恩阳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乡村道路建设的维护和整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等进行专题调研,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献计纳策。人代会上,李琼莲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提建议。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结合实际,她相继领衔向大会提出了 “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加强对村组干部的管理与培训”、“解决城区超大班问题”、“实施留守儿童的托管”等议案和建议,受到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0多条建议被政府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