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关注什么,我就关注什么,人大代表代表的是百姓。”这句质朴的话发自省人大代表、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照明的心里。
长期以来,百姓最关注的小微水工程建设备受黄照明关注。
内江地处四川东南部,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受夏旱和伏旱双重影响,干旱频繁;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分布不均,渠道配套不完善,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为此,全市大力实施“小微水惠民工程”建设,突出抓好以整治改造山平塘、新建蓄水池、修建砖砌田埂为重点的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入、建设、管养、使用机制。
目前,全市共有囤水田40.4万亩,已改造15.6万亩,尚需要建设24.8万亩。共建成砖砌(条石)硬化囤水田埂22131根,新建山平塘1539口,改造山平塘1315口,新增蓄水能力2992.82万方,新增灌面4.26万亩, 恢复改善灌面8.15万亩。
小微型水利设施作为骨干水利工程的重要补充,具有明显优势,受到百姓欢迎。黄照明和其他代表一道走村入户深入调研发现,小微型水利工程在诸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是增强了大田蓄水保水能力,确保了大旱之年水稻不减产,抗旱救灾成本不增加,促进了粮食稳产增收。二是通过“一改促多业”,在不占用更多土地资源和水面资源的前提下,产出了大量的无公害水产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小微型水利工程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相互补充、综合利用,整合了地表及地下水,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生态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照明将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启动丘陵地区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惠农工程;国家有关部委把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纳入重点农业扶持项目体系,给予专项补助资金,并从农户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利率优惠上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部委将内江市作为国家实施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试点市,为在川南乃至全国丘陵地区推广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