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地处我省西南部,山高路远。彝族是石棉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以放养牲畜和传统农业耕种为主要生产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变,尤其在政治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10年来,这山沟沟里的三位“索玛花”(彝族人民对善良美丽妇女的赞称)先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进京议事。她们的履职故事值得回味。
第一朵“索玛花”:
亮出民族地区的名片
1998年,马桂珍,石棉县栗子坪乡西冲村妇女主任,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石棉县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能坐着飞机去北京,还能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这辈子做梦都想不到。”初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马桂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任期内,马桂珍每次开会总要把厚厚一叠介绍民族地区资源的印刷品带到全国人大会议上。她说:“作为人大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熟悉的民族地区情况介绍给更多的人大代表,积聚更多的力量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献计出力。”一次,江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来驻地看望代表,马桂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抓起手中的宣传资料走到两位领导面前,大声地说,主席好、委员长好,我是来自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地石棉的代表,家乡人民让我向您们问好。洪亮的话声、显眼的彝族服饰一下吸引了两位领导的注意。江泽民同志亲切地和马桂珍握手并面带微笑地认真听起了马代表的县情介绍,对马桂珍关心家乡发展的热情予以了高度赞扬,高兴地和马桂珍合影留念,李鹏同志还在马桂珍送上的石棉宣传图册上题字。
一个原本面积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县城一下出了名,之后不断有全国各地的企业到石棉考察投资,外来资金的流入为石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马桂珍成功地亮出了民族地区的宣传名片。
第二朵“索玛花”:
积极为民代言
2003年春,彝族农村妇女毛兰珍被推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续写着彝家女儿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篇章。
毛兰珍是石棉县安顺乡麂子坪村妇女主任。她所在的麂子坪村是个纯农业村,没有其他产业,当地村民们主要种玉米、土豆,也有的人家养了些牛和羊。村子离石棉县城很远,路不好,不通车,每年收下的作物都是大家人背马驮到山下才能卖掉。如果遇上下暴雨,一涨水路就被淹了,收下来的东西也运不出去。“当了代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村里修一条路。” 第一次参会的她对提出这项建议显得有些紧张,但是她知道这条路离村民们的“心坎”最近,只要反映的是实情,一定能够得到重视。在她的代表任期内,这条路终于修好了,彝家父老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第三朵“索玛花”:
无私无畏的“80后”
2008年3月,毛金芳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两会”19名“80后”的代表委员名单中。“年轻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表达‘80后’这一新生代人的想法,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提建议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到北京开会之前,毛金芳为了摸清情况,用两个星期时间走访村里农户,详细了解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北京回来后不久,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怀有身孕的毛金芳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迅速组织受灾群众转移,不顾道路险阻和难耐的酷暑逐户查看灾情,积极组织村里的抗震救灾工作并带头捐款。年仅27岁的毛金芳以自己的无私无畏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践行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80后”是勇于担当、大有希望的一代。
透过三朵“索玛花”的履职经历,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政治权益的极大尊重和切实保障,真切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聆听到了基层民主政治有序推进的强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