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与代表们正式见面。“全省及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照11%的增幅进行安排”、“省级新增财力全部安排用于保障民生、扶持产业发展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报告中引人关注的表述。
增幅安排为何是“11%”
[报告原文]
2010年预算基数为1174.16亿元,按11%的增幅计算增长,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1303.3亿元。
“从收入安排看,合理性有所提高。”省人大代表、南充市嘉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在强称:“全省及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照11%的增幅进行安排,基本符合我省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也符合预算编制‘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
省财政厅解析,“增长11%”,从经济形势看,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灾后重建进程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巩固回升、向好发展的基本态势可以预期。这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行业和企业仍然比较困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将制约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省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说。
从税收政策看,2010年国家新增出台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额征收政策,我省将继续执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灾后恢复重建税收优惠和非税收入减免政策,将直接影响收入增长。
从技术分析看,近两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之比,即弹性系数为1.12比1,即GDP每增长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2%。“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的重要参照为弹性系数的增大,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角度考量,将财政收入增长指数安排略高于GDP增幅是合理的。”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发改委主任谢杰称。
省级新增财力用在哪里
[报告原文]
2010年省级新增财力37.2亿元全部用于保障民生、扶持产业发展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算账,今年省级新增财力37.2亿元,而目前省财政厅初步统计各类新增支出需求已超过160亿元,收支矛盾突出。2010年新增财力需要优先“保重建、保民生、保发展、保运转、保稳定”。
今年省级农林水事务、教育、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预算分别增长13.5%、13%、13.8%,均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8.5%的增幅。今年是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全省要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资金需求巨大。“省级财政除新增财力安排重建基金10亿元外,还通过集中整合各类财力增量和调整支出结构,确保今年省级财政筹集重建基金100亿元。”黄锦生代表表示。
再来看看今年省级财政预算报告中的“三升一降”。今年,省级财政保障民生的支出预算达285.04亿元,占省级支出预算的5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省级扶持产业发展支出预算达57.13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11.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总额达50.5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10.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行政成本性支出总额为104.84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21.1%,下降4.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范围扩展,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对产业发展的撬动效应将进一步增强,重点支出得到有效增长,支出预算结构延续了去年以来进一步优化的趋势,公共财政属性得以很好体现。”省人大代表、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瑞雪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