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
省人大代表叶峻岭、谢元鲁等连续对垃圾分类提出建议。该建议很快得到省建设厅回复,承诺将逐步改变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今年此时
成都、绵阳等多个城市纷纷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都中心城区就有21处试点,郊区215个乡镇、1131个村也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
新春将至,年味儿越来越浓。昨日,武侯区鹭岛国际小区,刘文把买的年货搬上楼,又提下来4个彩色垃圾桶。自从去年小区搞了试点,扔垃圾也成了一个“技术活”。新一年,刘文9岁的女儿要“承包”家里扔垃圾的活儿了。“得了奖金,给我当零花钱!”
时间回到1年前,2011年1月的省两会上,叶峻岭、谢元鲁等省人大代表先后对垃圾分类提出建议。在省建设厅的回复中,改变生活垃圾收运方式、推进垃圾分类都成为了全年工作重点。
成都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小区、农村乡镇实现垃圾减量。还有试点小区用收益奖励市民、补贴环卫工,真正“变废为宝”。
1年来,刘文和其他试点小区的居民见证了这一变化。
1年前 代表呼吁推行垃圾分类
“在我们街道办分管的许多小区,市民都初步接受了垃圾分类理念,环境确实好多了。”昨日,省人大代表、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峻岭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常年在基层街办工作,他最关注的就是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垃圾分类”正是多年见闻积累、走访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2011年“两会”上,叶峻岭向省人大提交了“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川师大教授谢元鲁等多位省人大代表也对垃圾分类多次建议关注。
叶峻岭认为,传统的垃圾处理是填埋,但这种方法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要付出土地的代价,又破坏生态,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把城市垃圾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法,不仅时间长,而且在转运、堆放、处理过程中,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加。生活垃圾资源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收集、分拣、运输和处理没有统一科学的管理模式,垃圾资源利用的资金严重缺乏,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也没有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有效减少和处理城市垃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映一个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叶峻岭建议,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由政府统一规范管理,宣传引导居民如何分类。对有回收利用价值、有毒有害的垃圾均有偿回收,由相关企业循环利用或科学处理。
他还建议,由政府建立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的管理模式,改变目前处理简单、利用率低并全由政府财政承担的现状。
1年间 千余小区村镇全面试点
市民、媒体的呼声和省人大代表的建议很快引来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去年7月,省建设厅就垃圾分类问题向叶峻岭做出了长达数千字的详细答复。省建设厅承诺,将逐步改变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推进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而早在去年上半年,成都就已开始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一年下来,全域成都实现了60%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率,今年还将达到80%。
目前,成都14个远郊区(市)县已全面进入了垃圾分类试点环节,包括215个乡镇、1131个村启动了垃圾分类前端处置工作。其中,共有160个乡镇、570个村(社区)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堆肥点,并同时设立可利用垃圾回收站(点)665个,投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处置经费1.2亿元。
在绵阳,也开始在宏杰花园和盛和枫景小区等城市小区尝试垃圾分类。
试点小区 居民渐成分类习惯
“先在家用各色垃圾桶轻松分类,小区现在回收垃圾的细致程度,都让人产生居住在国外的感觉了。”刘文说,他家所在的小区,为了发挥住户的积极性,还有个“分类投放档案”。工作人员每天为住户分类投放的垃圾量“体重”,再将回收资源收益的30%用于奖励为垃圾“减量”的积极分子,另30%用于补贴环卫工人,余下的40%用于建立推广垃圾分类活动基金。
有了实在的好处,又能生活得更环保健康,刘文说,从试点刚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不光他们家已经渐渐习惯了主动给垃圾分类,邻居们也都很自觉支持。
“传统的垃圾处理是填埋,但这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又破坏生态。分类回收,则可以实现垃圾50%左右的减量。”成都市城管局副局长段海明说。
据介绍,预计成都将在2012年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试点和总结经验,2012-2015年在全市试推广垃圾分类,2015-2025年在成都实施真正意义的垃圾分类。
而在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试点的同时,成都也在不断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硬件条件准备,例如可回收物分解中心、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堆肥场、焚烧发电厂等。目前,成都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一期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和环评审批工作,已在双流进入建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