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避免误区
时间:2010-12-01 来源:中国网

     从企业角度讲,转变增长方式无非是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陈出新,或是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形成掌握核心设计技术能力、生产NowHow工艺制造能力以及不断快速地满足用户各种需求能力的新型制造服务企业。

     要做到此,必须有坚守实业的决心,甘于寂寞,不为GDP所诱惑的心态,以及持续创新、持续改进的文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理解并展开。笔者认为,一是企业角度,二是区域或国家层面,两者存在差异,应避免认识上的误区。

     一、从企业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误区一:把转变说为转行,不做实业做投资,做工业地产,做房地产。

     坚守实业,既是一个傻子作出的决策,也是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着全面认识的企业家作出的决策。尽管目前的税收环境、市场化环境都不利于做实业,但世界500强企业没有只做房地产的。之所以现在出现制造业低人一等的感觉,一是与华尔街的神话有关,那么多精英给世界造成了那么多的危机,其最大原因是虚实失衡。我始终认为,我们在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总认为是监管不利,是道德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全球二元经济和贸易结构出现了失衡,虚拟经济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国家,两个板块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又由于没有国际“中央银行”,没有国际贸易中的“主权国家”,美国充当了这个角色,从而导演了这场危机。因此,不仅从市场需求角度讲离不开实体经济,就是从贸易平衡、社会平衡发展角度讲,实体经济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中国轻视制造业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制造业水平还很低。从三来一补到代工,从劳动密集到引进现代化设备,并由此止步了,换言之,就是我们做到了极致,也只是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我们的竞争力仅仅是在低端间展开的竞争。作为制造业,要想坚守就必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长,向原“丰田制造”学习,向现在仍然令人尊敬的“德国制造”学习,学习他们在实业领域中的工业精神及将一个产业做到极致的科学精神。当年的“德国制造”曾是被欧洲人看不起的标签,现在创成了高技术精密化的代名词,工业领域中那么多的隐形冠军都是出自德国企业,值得我们学习。

     误区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转向,从传统领域转向战略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就是转变增长方式了。转向战略新兴产业固然不错,但不要忘记,企业升级的本质特征在于技术进步,在于企业发展内涵的升级,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如果你当初在传统行业中就处于产业链低端,就是简单代加工,今天即便你进入了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在代加工,还是处于低端,那对你这个企业来讲,就没有实现升级,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就是别人的战略新兴产业,一旦在新兴领域产业低端竞争激烈,你照样会出局。
     因此,我认为从企业角度讲,转变增长方式无非是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陈出新,或是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形成掌握核心设计技术能力、生产NowHow工艺制造能力以及不断快速地满足用户各种需求能力的新型制造服务企业。

     要做到此,必须有坚守实业的决心,甘于寂寞,不为GDP所诱惑的心态,以及持续创新、持续改进的文化。在此,我们应当向率先作超越GDP试验的特立独行者——上海市政府学习。在举国滔滔仍唯GDP论英雄的当下,上海主动调停增长方式的转型,彰显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远见、成熟与自信。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建设对法治环境、政府廉政、舆论公开、民主决策、人才吸引、企业创新、多元文化、社会宽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区域或国家层面上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转变?其实很清楚,即原有模式已不可持续。但目前缺少从上到下“变”的一揽子顶层设计,导致“转也不是,不转也不是”,或者说,只能是形转神不转。

     既然谈转,就是从过去的增长模式向创新型、可持续方向去转,也许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只有在无法高增长时,才会调结构,只有不唯GDP时,(能耗要求明确了),才可调结构,否则没人去转。此外,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顶层设计,比如鼓励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央企形成联盟,闹得沸沸扬扬,但这只是制造端在闹,中国提发展电动车,德国提发展电动交通,也就是从与发展电动车有关的所有方面进行规划,道路、充电站、信号管理、出行方式等,同时有意识地限制传统汽车产业发展。又比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只能是买外国人的设备,开放自己的市场,或是在本国生产高耗能的光伏材料出口至欧洲,帮助别人发展新能源。到底该如何布局,如何自上而下的规划,如何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全面的规划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不规划落后产能如何退出,就无法支持新能源发展,比如发展风电、核电,那么多火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三大动力厂今后去做什么?不规划、不预警、不调控,怎么可能发展起新能源呢?

     此外,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看得见的手该伸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没看到。比如,在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靠一两个企业固然可以,政府可否大力投资支持基础研究,组织企业共同攻关,加大对创新活动的组织?又比如是否可以提前做相应的布局或导向?近几年进入新兴战略产业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互联网产业,我认为是“歪打正着式”的成功,政府支持大央企做电信网的建设,做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外资投资背景下的民企做互联网上的“车”,经过几轮烧钱,最后成就了一批新浪、搜狐、百度、淘宝等互联网企业。这其中没有一个国资背景,几乎全是纳斯达克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资本市场催生了中国互联网产业,这个新兴领域产业的发展路径值得总结,它不是来自两弹一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举国体制,而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体制的成功,当然还有更值得尊敬的一批年轻少帅们的胆识与智慧的成功。非常遗憾,在其他领域还鲜有这样一批企业家及这样成功的案例。

     综述我的观点,主要是:一、制造业大有可为,要向德国制造学习,向技术高端发展,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二、转变发展方式不只是企业的事,企业与政府互为角色,我们应共同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重任,为“中国制造”赋予更加创新的内涵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