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新华时评:加强防灾减灾 守护生命安全
时间:2011-05-16 来源:新华网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也是国家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如今在四川地震灾区,民房抗震设防水平普遍在7度以上,重要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等,都达到了8度设防。经受了特大地震考验的四川,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公民生命安全。
  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地面沉降……人类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在灾害中掌握更多主动,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让死神望而却步。
  未雨绸缪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也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灾害预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2010年夏季,多次强降雨在四川地震灾区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绵竹市清平乡由于成功预警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就是一个突出案例。
  避灾预案与灾前预警同样重要。经过了地震考验,什邡市在震后不久即着手在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制定详尽的防灾避灾预案,保证每个村民都要接受紧急转移演练,每户农户手中都有一份避灾避险“明白书”,上面清楚划分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其积极效果在此后发生的多次灾害性天气中得到明显体现。
  防灾减灾要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还应包括救灾动员、物资和资金调配、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全面工作的协调和开展。从汶川、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多次自然灾害中不难看出,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进行有力组织和妥善安排,是将灾后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障。
  必须承认,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示。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不断透支自然、破坏环境,是诱发一些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减少和禁止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更加注重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最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