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三年间,英雄的四川人民用实际行动,为革命导师恩格斯这一英明论断作出了生动注解。 这是一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三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袭击四川,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从千军万马抢险救灾之“急”,到安置上千万受灾群众之“难”,再到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9000万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 风雨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四川各族儿女,化危为机、崛起危难,用气壮山河的精神,跳起摸高的劲头,破解了一道道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应对灾难、浴火重生的伟大奇迹: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业就、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夺取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三年,是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极不平凡的三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在恢复重建即将全面告捷的历史时刻,作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我们百感交集:生者挺立,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新家园,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新房林立,住房、学校、医院、商场、文化设施等等,以一步跨10年、20年的速度,从废墟里“长”出;发展跨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飞猛进,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充分开放合作大笔如椽,民生工程亮点纷呈……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蕴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取得了伟大的物质成果,更为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应对自然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坚持科学重建。从重建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坚持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努力实现全面恢复和更高水平的建设。把科学规划作为灾后重建的先导,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并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恢复重建。 我们坚持为民重建。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基本理念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始终,着眼于解决灾区群众最紧迫、最急需、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切实把保障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置,使广大灾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坚持提升重建。按照“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认真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把产业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坚持开放重建。注重重建信息公开,主动及时公布捐赠款物接收使用情况、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建项目基本情况、重建总体进展等重大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注重多元投入,开放接受各类捐赠,充分发挥政府性重建资金放大效应,通过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灾后恢复重建。 三年,1095个日日夜夜。崛起危难之中,从悲壮走向豪迈。让四川告诉世界: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像一块燧石,点燃了中国力量;像一个磁场,凝聚了中国力量;像一个窗口,展示了中国力量;像一座熔炉,锤炼了中国力量,使我们对中国力量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四川人民正在书写历史,他们也必将被历史所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