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北川到新北川,十余公里的路程串联起悲伤与重生的两端,从汉旺遗址到汉旺新城,飞驰的车轮无法追赶奇迹的脚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之际,3月26日,由中央外宣办组织的全国网络媒体负责人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宣传教育考察团结束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网络媒体负责人深入灾区,以灾后重建巨大成就为生动教材。考察结束,网络媒体负责人纷纷表示,四川地震重建奇迹振奋人心,激励媒体人前行。 新华网党委副书记袁健是第一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看到青川的灾后重建成果,袁健显得有些激动,“在这里看到的是美丽的学校、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漂亮的民房,根本看不到地震的痕迹,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曾遭受过一场惨烈的大地震。”袁健说,经过实地考察才真正感受到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三年的灾后重建,再造了一个美好的四川,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也证明了对口援建政策是正确的,是富有远见的。 曾经破碎的山河变成了温馨的家园,曾经倾倒的校舍变成了美丽的校园,曾经遭受重创的产业如今正处处生机,曾经难以言表的伤痛如今已变成张张笑脸……,而这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央视网副总编辑问永刚感叹道,重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丽,见证了党性的真诚,分享了人民的大爱。 从温情小镇映秀到羌风浓厚的水磨镇,从青川教育智慧岛到北川新县城,从汉旺工业园区到东方电气……在三天的时间里,网络媒体负责人深入几个重灾区,以灾后重建巨大成就为生动教材,见证重建成就的伟大、感受重建精神的启迪。 上海外宣办副主任、东方网主任东方网徐世平说,此次灾区行是一次难得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三天的考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回去后要对地震三周年报道进行精心策划,利用媒体的力量将灾后重建的精神广泛传播,同时也让外界了解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并为今后的灾后重建提供有益借鉴。 走在老北川地震遗址,中国日报网英文网副总编辑容贤东面色凝重,“真是太惨烈了,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但眼前的遗址依然让我心里难受。”从北川老县城出发十余公里,来到坐落于安昌河畔的新北川县城。看着宽阔的草坪、盛开的鲜花、整洁的街道、崭新的楼房。容贤东激动地说,“看到美丽的新县城,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通过一个县城的浴火重生,我看到了四川整个地震灾区的美好明天。” 中国网副总编张梅芝三年前曾来到灾区。她说,三年前,站在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上,心中涌现的是无限的悲伤。那时候她曾想:新的家园在哪里?又将用什么祭奠逝去的亡灵?三年后,再一次走到这里时,正是油菜花烂漫时,黄灿灿地装满田野。在水磨镇,在吉娜羌寨,在新北川看到的是一座座崭新的城镇,一张张充满欢乐的笑脸,在马鹿小学,在北川中学,在青川职业学校听到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催人泪下的感恩之歌。“新的家园,新的生活,汶川灾区的重建,创造了人类奇迹。证明了我们党的伟大,民族的伟大,国家的伟大。而这些,正是激励我们媒体人不断进步、不断奉献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