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汶川县长朴素的心愿:等到重建完成去看海
时间:2011-04-21 来源:四川在线

  4月6日上午,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外,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发现在建的道路有点不对劲。“为什么这里会冒一块出来?”他指着道路延伸线上的一处坎,现场的施工负责人答不上来。施工人员拿来平面图,解释说这里设计有一处旗台,张通荣才放下心来。
  张通荣说,等到映秀重建完成,就想好好休息一下,去看看海。但这个愿望并不轻松,投身灾后重建三年,张通荣既对亲人有愧,也曾受谤。
  面对面与百姓交流要有底气和勇气
  问:今年是灾后重建的第三年,在这三年,你感觉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重塑信心,这个信心,首先是老百姓的信心,我们还面临环境改善难,因为我们的生态和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此外还有责任守护难,增加收入难。
  问:这三年确实让人感觉到困难重重,但有没有让你感到欣慰或者高兴的事?
  答:有啊,第一是我们汶川由眼泪变成了微笑,因为灾难发生后我们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眼泪,后来老百姓住上新居,特别是看到映秀、水磨、三江脱胎换骨的时候,由衷地感到欣慰。
  问:那这三年来,跟老百姓的交流,有没有让你感触很深的事情?
  答:有,应该是2008年6月县城需要大量拆迁时,社会上谣言四起,老百姓说政府要拆我们的房,修自己的办公楼。那时候我们走在路上,老百姓对我们都是一片骂声。于是,我们搞了一个现场政策解答,保证先安置后拆迁,坚持越拆越好,坚决不盖政府办公楼,坚持先老百姓后机关,到现在很多机关干部和职工没有安排好住宿。
  不要觉得老百姓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和底气跟老百姓真情交流。
  2008年关键词 生命与责任
  “女儿端来粥时的眼神,还有她被我骂过后的眼神,我一直忘不掉,这是感动我一生的亲情”
  2002年,张通荣调任汶川县副县长,那时的张通荣显得有点土,常穿着一身迷彩一双胶鞋,到田间地头跟群众交流,因此被称为“农民县长”。多年后提起这一绰号,张通荣笑得很开心。
  张通荣和汶川,可谓愈久愈爱。张通荣和团队推动了汶川的快速发展,正当全县上下期待美好明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了。“灾难来得太突然了,说实在有点接受不了。”父亲在震后离开了,也有同事、朋友牺牲在岗位上,灾难让张通荣体会到:生命可贵,生命脆弱,生命高于一切。
  从悲痛中站起来,张通荣和同事要面临更大的责任。当时县长被困卧龙,张通荣在汶川县城负责起物资的调配,震后在车上窝了半个月,“我不能住帐篷,因为我是管物资的,我不拥有任何特权。”
  震区缺水,司机看他6天没有洗脸,接了些山泉给他,却被他误会是纯净水,被张通荣责骂得委屈而泣。
  发放物资时,12岁的女儿记挂父亲几天都没有喝上一碗热粥了,于是好心地给父亲端来一碗粥,张通荣又是一顿骂。
  事后,张通荣说:“女儿端来粥时的眼神,女儿被我骂过后的眼神,我一直忘不掉,这是感动一生的亲情。这并不是我有多崇高,灾难之下,每个人都应肩负责任。”
  2009年关键词 重建与映秀
  灾后重建任务最艰巨时,不论白天夜晚,工人们总会在工地上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精干的小个子身影。
  震后,张通荣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他带领同事先后开展了县城过渡板房建设,龙溪、克枯、绵池紧急避险安置,银杏乡过渡安置,废墟清理,县城灾后重建等工作,后又被“点将”担任映秀重建指挥长。
  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新老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汶川经历着矛盾的“洪峰期”。解决这些难题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张通荣因此有了“扑火队员”外号。“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很长时间才把老百姓过渡房建好。”张通荣说,震后地质状况复杂,有危险的地方要把老百姓撤下来,等情况好了,又要动员老百姓搬回去。
  那时,张通荣一会儿在龙溪,做通了老百姓的工作,马上又到银杏,劝老百姓回去搭建过渡房,接着又回县里主持拆迁。
  “所有都理顺了,映秀重建又拉开了序幕。”张通荣说,由于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振兴的现实困难,映秀的规划到2009年5月才批下来,时间短、任务重,困难重重。
  任务最艰巨的时候,张通荣干脆搬到映秀住。不论白天夜晚,工人们总会在工地上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精干的小个子身影。夜班工人看到张通荣很高兴,“张县长,你在这儿我们就开心。”张通荣笑了:“工作还是要你们干,我其实也帮不上忙。”工人却回答:“不管嘛,反正这么晚看到你也在,我们就觉得干再晚也值得。”
  2010年关键词 泥石流与信心
  映秀有那么多遇难者,他要让逝去的同事、亲人在地下能够安息,同时让生者生活得更好。
  从破土动工的那天起,张通荣就与映秀重建队伍和老百姓心心相印。“省、州领导对映秀的规划和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要求我对每一个工地规划是怎么回事要清清楚楚,建好了,老百姓住进去是什么样子,也要清清楚楚。”在映秀,张通荣对墙面、路面上有一个小瑕疵都要过问。
  但2010年8月,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击了映秀,建好的新镇淹没在改道的岷江水中。“那时的心情很失落。”实际上,张通荣的心情远不止失落,在辛苦两年多、再次面临灾难叠加时,任何人难免灰心,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新生映秀的信心会大受影响。
  省委发动的“誓死保卫灾后重建成果,誓死保卫映秀”战役,重建成果经受住严峻考验,又让张通荣和映秀群众找回了信心。
  回顾三年来的困难,张通荣首先就把“重塑信心难”摆在首位。“开始重建,老百姓觉得:这么大的灾难,那么短的时间重建好能行吗?怀疑,这是很正常的。”
  地震后房屋倒塌了,土地失去了,厂房也没了,当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时,不仅是老百姓,甚至国际社会都怀疑。事实证明,映秀的灾后重建经得起检验。
  2011年关键词 风雨同舟
  张通荣以前是爱笑的,经历无端诽谤之后,他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2011年初,一场意料不到的风波降临到了张通荣身上。网上出现一篇帖子爆料:张通荣借灾后重建发国难财,地震震成亿万富翁。
  流言四起,在张通荣的家乡,传言他已经被抓了。家中的老阿妈很久没接到儿子的电话,于是打电话来问:“儿子,你还好吧?好久没有听到你的声音,你要照顾好自己,你永远是妈妈心目中的好儿子。”妈妈的话让张通荣彻夜难眠,“什么也没给他们,还让家人为我担惊受怕。”
  经历了那么多难关,却遭受到这样的中伤让张通荣十分难受。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张通荣以前是很爱笑的,经历了这件事,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流言传出的十多天后,一位同事告诉张通荣,网上,汶川老百姓自发为他还原真相。这个消息把痛苦中的张通荣拉了回来,而上级很快介入调查,也还他清白。回忆起这件事,张通荣流下眼泪:“没有老百姓和组织的信任与支持,我早就倒下了。”
  这次风波让他更深体会到自己与汶川风雨同舟的关系。张通荣说,经历了磨炼,懂得了责任,更重要的是他执着于在路上前行: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同事的好伙伴,做书记的好助手,让汶川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