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我省首批青年志愿者卡发放到16名志愿者代表手中,成为我省推进志愿者工作的探索之一,标志着四川志愿者队伍正在走向成熟。 “灾区处处都有志愿者辛劳的身影!”这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青年志愿者的真实写照。震后一年,被誉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 志愿者的付出让我们如此动容 2008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生冉玉霞如约来到青川县卫生局,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在作出这个决定时,她放弃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工作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千千万万个“冉玉霞”加入了志愿者大军,全省团组织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178万余人次。 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过程中,志愿者的付出让人们一次次动容-- 尹春龙,这名来自资阳农村的志愿者徒步10小时进入震中映秀。他主动请战深入废墟,营救被困整整150小时的女职工虞锦华。他参与营救马元江,在废墟下奋战24小时,硬是用双手挖出一条近8米长的通道,为成功营救创造了条件。 “他们的动机如此纯粹。”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工作人员张燕红动情地说,招募到重灾区工作一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中,80%以上的毕业生要辞掉工作或延期一年到工作单位报到,尚未毕业的研究生则面临延期一年毕业的问题。 牛年春节,志愿者们的到来为灾区添加了许多温暖。大年三十晚上,志愿者杨建当着左邻右舍的面,正式认安县杨纯风老人为干妈,老人流下激动的热泪;在北川,志愿者李婧莎一曲舞罢,被一名老奶奶紧紧抱住:“你跳起舞来真像我的孙女。”李婧莎同样动容:“奶奶,我就是你的孙女,你如果喜欢,我就经常来给你跳舞!”…… 据调查,截至2008年底,67.3%的灾区群众表示接受过志愿者服务,对志愿者的服务工作,综合满意度为93.4%。 志愿服务让他们收获坚强 “其实,我们的收获比付出更多。”采访中记者不只一次听志愿者这样说。他们收获了什么? “坚强!”志愿者刘婵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名来自东部的“80后”女生,在青川县关庄镇一处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潮湿的空气,让她觉得被褥已经湿透;帮助村民干农活、收土豆,要爬很陡的山,这对她来说,是一大挑战……回忆过去刘婵感到很自豪:“种种困难都克服了,自己变得更坚强!” 梁美玉觉得,最大的快乐与收获在于志愿服务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她被任命为汶川县一个小镇的团委副书记。几个月里,梁美玉徒步走完了所有村落,做了一次团员摸底调查,恢复了14个村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发挥好灾后重建工作生力军的作用。“没想到自己真能做到!都说基层特别锻炼人,灾区基层尤其如此,我觉得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比刚毕业那会儿强多了!”梁美玉兴奋地告诉家人。 对于学医的志愿者郭光强来说,最让他珍惜的是灾区群众的真情。作为江油市文胜乡卫生院全天候的 “住院医生”,他住的板房宿舍里桌子紧靠窗户,那张桌子上不时要“长”出水果或黑芝麻糊之类的东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往桌上放梨。“你一天跑来跑去的,累得很,要吃好点!”婆婆关切的话语,让他终身难忘。坚强、成就、真情……一点一滴的收获珍藏在志愿者心间,使他们的人生迈向成熟。 志愿者工作机制也在“成长” “在志愿者成长的同时,志愿者工作机制也必须同步成长,这样志愿者之路才能走得长远!”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江海说,怎样有效吸引、凝聚、管理志愿者并保障志愿者的权益,是当前热烈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系列举措出台:构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联合省应急办等14家单位制发《关于加强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成立省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市(州)、县(市、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强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成立“志愿者公益基金”,首批争取社会资金150万元,用于支持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开发等;探索搭建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整合平台,筹建灾后重建项目协调运营办公室,收编和服务民间志愿组织的各类项目;规范志愿者管理,推行志愿者身份登记、岗前培训、挂牌服务和跟踪考核制度,开发志愿者网络和短信注册管理系统等。 “要在县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统揽志愿者工作;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的联席会议、督促考核等长效机制,及时沟通、交流相关工作信息,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面活跃的工作格局。”团省委相关人员表示。(记者 许小念 王欢 实习生 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