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3日18时,全省6大地震重灾区普查数据已陆续汇总,预计10月将与全省经济普查数据同步发布。”昨(6)日,省政府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本报透露: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灾后四川“家底”已基本摸清,即将完整呈现。 摸清灾后家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灾后恢复重建。然而,要在废墟中寻找数字的真相,过程并不简单。 四川不做“空白点” 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作出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动员。 也是这一天,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给四川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千疮百孔的四川,还有能力进行如此浩大的普查吗?废墟之中,还能掌握到准确的经济数据吗? 在北川,县统计局的办公设施、统计资料全部被摧毁,多数工作人员经历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绵竹,连续14年的我省“十强县”,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既有挥之不去的精神创伤,又面临匮乏的物质基础。面对普查重任,四川有理由说“不”,却没有说“不”。“不能让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出现空白。” 重灾区全部加盟 2008年7月,抗震救灾工作正紧张推进的同时,我省启动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其中,由统计专家胡品生、王光彩、王致富等组成的调研组,专程前往德阳、绵阳两大重灾区。此行传递信号:所有重灾区将同步纳入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范畴。 胡品生坦陈,在地震灾区特别是重灾区搞经济普查,“在经费、设备、人员、普查对象配合、数据处理、宣传动员等方方面面,都面临困难”。 困难大,普查的意义更大:不仅要完成“规定动作”,更要拿出完整的四川灾后经济“家底”,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并探索出在特大自然灾害条件下组织实施大型国情国力调查的经验和路径。 一场全省总动员开始了。 “四川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在地震摧毁严重的汉旺镇,右脚粉碎性骨折还夹着钢板在南京治疗的胡玉泉执意回到家乡,参与经济普查;在北川,为抢救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资料,五位同志主动请缨,冒着5月底余震频发的危险把普查资料从老县城背到了安昌镇…… 与一叠叠数字同步刷新,还有诞生于实践的灾后大规模普查经验。在成都,流动的公交车成为经济普查公益宣传的第一平台,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干部成为经济普查的宣传员;在绵阳,心理咨询专家给即将走上经济普查一线的普查员进行心理减负;在梓潼,一张普查入户登记路线手工示意草图,经过数字化、电子化处理,变成一张让普查事半功倍的经济地图…… “四川统计人虽地处西南,但统计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3月,莅临四川的国务院经济普查督查组给出如此评价。 素描 一个人的战斗 王庆川,一个39岁的羌族汉子,北川羌族自治县白坭乡经济普查指导员。 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独自一人——地震中,他的独生女儿、奶奶等12位亲人不幸遇难。 拥有13个行政村的白坭乡是被特大地震摧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公路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无法像往常一样安排全乡15个普查员集中培训领取任务,王庆川就跋山涉水步行到各村普查区进行普查业务检查指导,有时一走就是四五个钟头;有时为了登记一个数据,经常是这山跑了又跑那山。从接受普查任务到现在,他已经跑烂了两双解放鞋。 2009年3月12日,是王庆川交出成果的时候——一口袋基层普查表将报送北川县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 这一天,是他走过的最为艰险的旅程:天刚麻麻亮,他起身出发,步行30多公里到达禹里乡,顾不上吃饭,就租摩托车到阿坝州茂县,赶上到成都的客车,经松潘-成都-绵阳-安昌,一路上,爬山、趟水、绕道700公里,费时近15个小时,到达北川县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临时办公地点安昌镇,已是晚上八点过。本报记者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