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两会,治污防霾成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他们同样对蓝天碧水充满渴望;作为两会代表委员,他们又对环保有着深刻理解。本期,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陈国鹰
联手治霾,要出重典
从全国范围而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最重,已经到了“出重典、下猛药”的时刻。
首先,要依靠联动机制。河北和北京的联动主要是监管联动、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应急联动、区域环评。北京牵头,河北在控尘、治企等几方面推进。在联合监管上,也要区域性交叉性抽查,避免地方保护。
其次,应健全应急机制。治理污染要有统一协调的预警应急机制。不同区域的预警,污染程度一致,启动一致;不在一个等级,则要分别启动。预警发布后,应急机制就应该能自动启动,如根据情况让排污企业停产限产、实施机动车限行、加强燃煤锅炉治理、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启动相应健康防护等。
第三,对重点行业重点关注。河北省今年要把治理颗粒物作为重点,抓好扬尘、烟尘、粉尘“三尘”治理,强力督导施工工地、矿山开采扬尘治理,对企业烟尘粉尘排放严格管理。对重点行业重点关注,以治理钢铁、电力和城市燃煤为重点;深入开展重污染控制区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和矿山环境治理攻坚行动。还要加快城中村、近郊县、平原县清洁能源替代散烧煤的步伐。
最后,污染企业按天处罚提高成本。想扭转“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情况,就要靠新的环保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通过新《环境保护法》,对违法排污企业按天罚,将是重大突破。企业如做到环境达标,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一天不达标,一天就不能生产。如果偷停,将会付出巨大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治霾要用“举国体制”
治污防霾对整个社会来讲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应该动用“举国体制”。现在不少地方都立了消除雾霾的“军令状”,对百姓来说这是好事。我认为,治霾能否有成效,关键在于联防联控。一方面是汽车、燃煤、油品等各行业联手控霾;另一方面是区域联防,多地区同时行动。还有就像我说的,在雾霾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但人人也是“害人者”。现在家庭生活好了,开车、吸烟、烹调等都可能引起雾霾。举国治霾,当年英国用了20年见效,我们要真能这么做,我认为应该5年就能感觉到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北京人民剧院院长濮存昕
环保部门必须强势
北京连续6天的重度雾霾,让人感觉生活在地狱之中,不敢大口呼吸,出门小心翼翼,雾霾已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想想我们生存的环境,人口聚集、供暖集中、煤烟集中消耗大……污染主要来源于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等。所以说,人类才是环境的“造孽者”。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应是强势部门的环保部变为弱势部门,有人甚至状告环保部监管不力。但我认为,环保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在进步,汽车时代不可逆转,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我们开始走西方发展的老路,虽然尝到了教训,但回不去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尽最大努力治理。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环境保护优于国家发展,国家政策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让环保部门成为强势部门。我们拍电影的时候,决定要不要再拍一条的权力不是导演,而是录音师,录音师一张口,演员不拍不行。我在想,我们国家所有大的发展策略在制订时,能不能由环保部门把关,环保部门经调研、考察后说,这个项目不能做,是不是就能停?这种规则敢不敢制订?
另一方面,我们要问问自己在环保方面做得到底怎么样?大家都问我两会骑自行车的问题,我是有车族,必要时也得开车,但一般距离近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骑自行车。每个人都应把生活方式调整到最有利于环保的状态:3公里内骑车,5公里内坐公共交通,超过10公里再开车。而且,生活要合理节约,洗碗、洗澡时不放空水,电器不用时切断电源,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另外,一些配套设施如垃圾、污水处理也要跟上,一起努力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做点事情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
楼可不建,水不能不护
我出生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的变化,又在三江源头工作了十多年,亲眼看到由于乱砍滥伐、开垦造田、围湖种地、过度放牧等造成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原始森林所剩无几。我认为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危机。我国水资源急剧减少,而需求呈数倍增长,已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因水资源枯竭,绿洲也在不断萎缩。在甘肃省民勤县,民众生活深受飞沙困扰。那里的乡亲早上一睁眼先要抖掉被上的沙子,吃饭前要用布揩去碗上的沙子,走在路上还要拍打脸上的沙子。
我当了7年政协委员,提了7年水资源保护的提案。GDP增速可放缓,楼可少盖,路可少修……唯独水资源保护不能缓。要加强江河水源涵养营造和保护,加大种草种树、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工程。河、湖、水库等水源周边严禁建污染企业。已建成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使各类排放物达标。另外,还应立即限制或停止地下水开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
找准病根再花钱
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就是雾霾致病。按照此前卫生、疾控部门分析,长期持续的雾霾天气首先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急性心脏病发作的几率,然后才是呼吸系统。虽然雾霾不会导致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大规模暴发,但会增加患病和死亡风险,受雾霾侵扰20年的英国伦敦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由于缺乏系统的长期监测,雾霾致病、致死的具体概率目前还没有翔实的统计数据。因此,从去年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11个城市进行布局监测,就像量血压一样,用最基础的监测数据来探究雾霾最严重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预计结果将于明年出炉。
治理雾霾,要走的路还很长,这个仗怎么打?我希望是根据监测评价结果,有轻重缓急地、有针对性地治理污染源。PM2.5的主要有害成分是砷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物质,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源,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样治理大气污染才能见效快、效果好。另外,企业要加强自觉性,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超排偷排的情况。对这些企业一定要重拳出击。要加强对污染源头和过程的管控,不能等污染物排放出来了再去做末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