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30日。作为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多年来该行依法稳健经营,严格规范管理,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规模初具、运行稳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12月31日,总资产由成立时的48.2亿元增长为1043亿元,增长22倍;存款余额由成立时的39.7亿元增长为914亿元,增长23倍;贷款余额由成立时的26.3亿元增长为549.7亿元,增长21倍。总资产在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中率先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4家资产过千亿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连续4年位居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首位。目前,该行注册资金32.51亿元,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全行下辖119家分、支行及网点,正式员工2412名。
近年来,在“二次创业”、“五年规划”发展新思路的指引下,成都银行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各项业务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经营利润连年翻番,连续跻身“全球商业银行1000强”、“亚洲银行300强”、“中国银行业100强”等国内外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排行榜。在2010年2月公布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银行综合竞争力位居中等规模银行(规模在100-400亿美元之间)第16位。
为适应城市商业银行新的发展要求,该行多年来稳步推进增资扩股、更名、跨区域经营、多元化经营、公开上市等多项战略举措,先后于2007年引进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等境内外投资者,一次性引入资金60亿元,顺利完成增资扩股;2008年由“成都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成都银行”,为发展为区域银行奠定基础;2009年开设首家异地分行——广安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实质性突破;2010年与战略投资者丰隆银行共同发起设立国内首批、中西部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多元化经营初步探索;2010年成功开设首家省外分行——重庆分行,与此同时全力推进西安、深圳等分行筹建工作,在力争用3-5年时间使该行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中西部主要中心城市和省内多数市(州)的同时,逐步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此外,成都银行公开上市前准备工作也正顺利推进。一系列战略举措的稳步实施,使成都银行向建设“全国性现代化全能型上市银行”目标稳步迈进。
成都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的市场定位。该行先后投入大量信贷资金,不断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成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金沙遗址、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开发、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改造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都留下了。为支持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该行多年来给予大量信贷资金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及“三农”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在成都郊区县市开设支行力度,目前该行下设网点已基本覆盖了全域成都,未来该行还将在成都重点城镇增设郊县支行下属网点,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力度打下基础。
成都银行始终专注于服务广大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客户,积极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该行在全市率先成立中小企业部,并设立3家专营支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为解决本地中小企业还款难的问题,成都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了多项个性化、多样化的还款方式。为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新路子,该行对中小企业新型质押手段作了深入的研究,全市率先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等新型业务品种。
为践行“市民银行”的承诺,成都银行持续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该行先后有多个营业网点荣获全国、省级、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荣誉称号以及银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称号。为关心市民福祉,该行锦程系列借记金卡始终免收账户管理费、跨行ATM取款、查询费,最大限度降低持卡人用卡成本,该卡连续三年蝉联“最受市民欢迎银行卡”奖。同时该行始终坚持现金代收水、电、气费以及固定电话费,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用,在全市率先推出储蓄延时服务,为市民在下班后办理银行业务提供便捷。此外,为支持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成都银行在全市首推个人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成都银行始终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常年坚持开展定点贫困村镇帮扶及“慈善一日捐”等公益活动。近年来,该行通过发起“春芽扶助资金”计划、参加希望工程“爱心格子”助学活动等,关注和扶助贫困青少年成长。“5•12”地震后,该行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以最快速度在都江堰设立起第一台灾区公交车“流动银行”,及时满足灾区人民金融需要。同时,该行先后组织3次大型捐款活动、义务为灾区人民板房新家植树护绿、向绵阳市商业银行捐款60万元支持其恢复重建等。此外,该行将及时提供信贷资金作为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截至2009年末该行对灾后重建贷款授信总额达47.99亿元,累计投放灾后重建贷款达36.06亿元,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同胞的关爱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