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幸福指数”在互动中提升——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二郎名酒名镇“两化”互动发展报告(下)
时间:2012-01-14 来源:四川日报

  远处群山如黛,近处绿畦满地。
  在这样的“底色”上,黛瓦、白墙、人字顶的川南新村组成的山水画,顺着“四川最美十大乡村公路”之一的沿江路延伸线次第展开,这就是被称为 “四川最美乡村”的泸州市黄舣镇永兴村。
  站在自家的新房前,永兴村村民黄旭莲指着前方告诉记者,翻过前面那个山包就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园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相信以后还会更好!”黄旭莲说。
  而在泸州的东北角上,一直被视为“边陲小镇”的二郎镇也在孕育着一场巨变:未来,这里将变成一个达到国际水准、兼具中国特色的白酒小镇,唇齿相依的二郎人将和郎酒一起实现更大的梦想。
  白酒是泸州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如今,泸州人正依托白酒这一主导产业,实践着一条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路径,使泸州白酒“酿造”出更多的“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解读泸州“两化”互动实践的目的时,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说。
  工业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通过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民向市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由此实现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吟着这首赤水河畔妇孺皆知的 《赤水河船歌》,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古蔺县二郎镇。
  走在小镇上,到处都可见到与郎酒相关的元素:郎酒街、红花苑、郎鑫宾馆……“酒离不开镇,镇上的人也离不开酒。”二郎镇镇长王鑫说。
  站在“红花苑”安置房施工现场,黄金村三组村民罗文艺指着眼前的几栋6层小楼告诉记者:“未来我的房子就在这一片,已经封顶了,开年就能搬进去!”尽管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但罗文艺脸上的笑容却格外灿烂。
  罗文艺告诉记者,因为二郎镇要建名酒名镇,他所在的村组被拆迁了,“‘黄金村’由此变成‘黄金社区’,我们也从农民变成了市民。”罗文艺说,身份的变化是他幸福生活的开始。拆迁过程中,算上房子、宅基地、耕地等,他一共拿到了四五十万元的拆迁安置费;为解决就业问题,他还被安排在郎酒厂的热电联厂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还给每个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男60岁、女55岁之后就可以每月领取500元左右的养老保险。
  郎酒董事长汪俊林介绍,在二郎镇名酒名镇建设的拆迁安置过程中,男的45岁以下、女的40岁以下都可以安排到郎酒厂工作,目前二郎镇已有5000人左右在郎酒厂工作,每名基层员工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一年仅郎酒厂支付给当地群众的劳务费用就有1.5亿元以上。
  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中国第一个白酒产业园区也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未来这里每年的白酒罐装能力将达到100万吨,约占全国白酒罐装能力的10%。这艘中国白酒产业“航空母舰”的打造,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多实惠,永兴村农民张伟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伟告诉记者,在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过程中,当地成立了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他家原来的3亩多土地入股红高粱公司,他也由农民变成了“股民”,“爱人彭佳秀在园区打工,每个月有两千多元,我自己还开了一个商铺,当个 ‘跷脚老板’,日子过得有盐有味。”
  据江阳区负责人介绍,项目区内大多数农民都拥有3份收入:土地入股的保底租金、股金分红,以及在园区务工的工资收入。如今,项目区内已有1612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了近5000亩土地的连片利用,在酒业集中发展区就业的农民达到4500余人。
  一瓶名酒、一个产业园区、一片新农村,产业工人、市民、股东,在泸州,随着“名酒名园名村名镇”的建设,三者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文明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而且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黄旭莲手中一直握着的那张纸巾,最终弯腰扔进了桌子边的废纸篓里,而住在之前的老房子里时,她是“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扫一次地的”。
  “现在永兴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幸福指数一点也不比城里人低!”站在永兴村文化广场上,永兴村村支书税银章告诉记者,永兴村的自来水都是由泸州市自来水公司统供的;328路公交车按时停在村头,一元钱10多分钟就能到园区;村子里卫生站、公立幼儿园、超市、培训中心一应俱全……
  “这应该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吧!”税银章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使永兴人的生活品质变得越来越高。
  在泸州,与农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的还有农业生产能力。黄舣镇党委书记李家秀介绍,2006年之前,黄舣镇只有一段5.8公里的公路,现在的通村公路已经达到59公里,项目区内的土地达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流畅”,新增灌溉面积1万多亩。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9年的4800元,增加到现在的8630元。
  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农民消费的“底气”。以永兴村为例,每户的装修费用和家电费用都在二三十万元,通过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变成了消费能力。
  在二郎镇,城镇化的建设还承载了企业发展的梦想——
  站在二郎镇最高点的蜈蚣岩鸟瞰整个二郎镇,汪俊林眼前展现出一幅时光穿越的“画卷”:中国白酒名镇的场镇将按照时序划分“过去”、“现在”、“未来”三大片区,整个投资在60亿至70亿元。
  为何要花巨资打造二郎镇?
  汪俊林说,小镇承载了郎酒更大的梦想,“郎酒离不开二郎镇,白酒也不可能无限制扩能,通过名酒名镇建设,能让更多的游客在体验营销中了解郎酒的文化,进而提升品牌知名度,让郎酒实现更大的发展。”
  一杯酒、一个城、一个梦想,这个由美国约翰逊·费恩联合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国际白酒小镇,正在二郎镇逐步变为现实。
  坚持以人为本,“两化”互动促进人们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还带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赤水河静静地流淌,滋养着神奇而古老的二郎小镇,而这样一个古老的小镇,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下子进来了好多人、好多车,好热闹!”站在红军街街口,黄金村老人陈长青说。
  据王鑫介绍,目前在二郎镇每天都有两三千人的施工队伍,有24个项目在同步推进,正是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商机,近来每个月场镇上都新开一家宾馆。
  在永兴村,农民王忠才投入350万元建起了第一家农家乐。“骑自行车的、徒步的、旅游的一拨接着一拨,生意好得很。”王忠才说,以前永兴村是“临江不通航、靠山不通车”的村子,现在整体打造之后,“没想到高粱也成了景!不仅农家乐,把城里的人也带乐了。”王忠才说,如今的永兴村,农民并不是只有种田一条出路,“务农、打工、经商条条道路都能致富!”
  在“两化”互动过程中,不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还带来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在聚居点管理上,我们实行的是农村社区化管理。”税银章说,为了解决社区化管理的资金来源,村上在聚居点规划了3个农家乐,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上将3个农家乐对外招租后,每月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这些收入用在聚居点保洁、清运垃圾、路灯电费开支等。
  而在新村修建过程中,更推行了农民“参与式”的基层管理模式。李家秀告诉记者,在“名酒名园名村名镇”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的三不政策,“永兴村农民的房子图纸就变了4次,以前是没有后院的,这都是根据农民的意愿增加的,真正体现了‘我的房子我做主’!”。
  此外,在推进“两化”互动的过程中,农民的抱团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都是零敲碎打,现在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江阳区负责人表示,集中成片的红高粱,不仅为泸州老窖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还让抱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片红高粱、一个新村、一个产业园区,泸州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