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服务全省“两个加快”为主线,认真落实“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根本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全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劳动就业 年末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34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万人。年末城乡就业人员47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41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6万人。城乡就业构成比由上年的29.0%:71.0%变为29.6%:70.4%,城镇就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就业产业划分,第一产业2043.4万人,减少39.8万人;第二产业1210.7万人,增加21.9万人;第三产业1531.4万人,增加30.9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上年的 43.7%:24.9%:31.4%变为42.7%:25.3%:32.0%。从经济类型看,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346.5万人,增加10.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33.8万人,增加0.1万人;城镇私营单位299.7万人,增加13.8万人;其他单位(内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就业人员233.8万人,增加32.7万人;城镇个体390.1万人,增加21.0万人;城镇灵活形式就业113.7万人,减少42.6万人。从企事业、机关分组看,城镇企业就业人员678.1万人,增加49.9万人。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企业就业人员378.4万人,增加36.1万人;事业单位160.3万人,增加5.4万人。机关单位74.8万人,增加1.6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9万人。全年共帮助1262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6%。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达到2300.5万人,比上年增加54.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091.7万人,增加77.8万人;省外输出1205.2万人,减少21.4万人,省外输出首见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格局出现新变化;全年实现劳务收入2035.8亿元,比上年增加277.9亿元,增长15.8%。 出台促进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高校毕业生和重点群体就业等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汶川地震灾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全年灾区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帮助2.5万名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441户、农村失地无业家庭3781户,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4.2%以内,提前3个月实现“户户有就业”目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计划”,帮助3.2万名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376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组织1.2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招募1266名“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到基层服务。 深入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全年组织7.3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创业成功率64.8%,新创造就业岗位9.4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4.1亿元,比上年增加8.2亿元,增长51.5%。扶持自主创业人员3.7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带动(吸纳)就业18.3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全年共促进11.4万名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全年共为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办理求职登记127.3万人次,求职成功率58.1%;提供职业指导服务98.2万人次。 二、收入分配 2011年,全省全部单位职工工资总额3095.6亿元,增长25.0%。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1489元,比上年增加4537元,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1.2%。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7924元,比上年增加4812元,增长14.5%。分企业事业机关看,全部单位中,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8503元,比上年增长17.6%;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45239元,增长12.3%,其中中央企业57283元,增长11.1%,地方企业35546元,增长14.8%;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1938元,增长17.9%;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0752元,增长12.6%。分经济类型看,全部单位中,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2828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8752元,增长21.6%;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2175元,增长21.1%;其他单位(内资、外资和港澳台投资)职工平均工资31920元,增长16.7%。 公务员工资管理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稳慎推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已全部兑现,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已有13个市(州)、129个县(市、区)兑现。 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调整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050元、960元、880元、80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元、10元、9.3元和8.4元,平均上调23.4%。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全省签订集体合同5.1万份,覆盖职工568.5万人。有18个市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在成都、德阳、南充、宜宾、资阳5个城市开展了企业薪酬调查。 三、社会保障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纳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县(市、区)数已分别达到127个和125个,藏区、彝区和60周岁以上城乡老年低保对象实现制度全覆盖。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效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职工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全部实现市(州)级统筹,生育保险也已有16个市 (州)实现市(州)级统筹。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规范。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全省领取失业金人员发放了一次性价格临时补贴。18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全省“老工伤”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61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26.1万名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已达到1177.9亿元,比上年增收267.6亿元,增长29.4%。 年末全省离退休人员 (含由民政部门支付离退休费的人员)总数55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2万人。其中,离休人员2.0万人,退休人员(含退职)557.0万人。 (一)养老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3.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98.8万人,增加136.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数495.4万人,增加56.5万人;女性630.1万人,增加102.5万人;农民工69.3万人,增加32.6万人。年末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89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6.5万人。其中个体经济组织及灵活就业人员409.3万人,增加45.3万人。年末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34.2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离退休人员32.9万人,增加0.5万人。年末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覆盖面96.9%。 全年共有462.5万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养老金,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全年月人均领取水平达到1263元,比上年增加127元,增长11.2%。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08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0.6亿元。其中征缴收入870.3亿元,增收199.4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135.1亿元,增加27.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企业)0.6亿元。养老保险费当期征缴率98.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基金总支出754.2亿元,比上年增加144.1亿元,其中发放企业养老金666.0亿元,增加132.2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260.0亿元。 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46.3万人,其中享受待遇35.5万人。全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9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0.4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4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补贴0.2亿元。基金总支出0.9亿元,其中支付养老金0.9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4.0亿元。 年末参加新农保试点人数151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6.8万人,其中,享受新农保待遇61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4.8万人。全年新农保基金总收入83.6亿元,比上年增加53.8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22.8亿元,比上年增加8.4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6.2亿元,比上年增加26.2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补贴6.2亿元,比上年增加0.1亿元。基金总支出36.8亿元,比上年增加24.0亿元,其中支付养老金36.6亿元,比上年增加24.0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71.2亿元。 (二)医疗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54.8万人,参保覆盖率96.1%。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175.5万人,增加123.6万人,参保覆盖率95.4%;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079.3万人,参保覆盖率96.2%;农民工79.4万人,增加16.6万人;灵活就业人员117.9万人,增加7.6万人。参加职工医保中,女性588.4万人,增加44.2万人;退休人员366.1万人,增加17.7万人;私营企业110.3万人,增加29.7万人。年末参加补充医疗保险1081.8万人,减少66.3万人;列入公务员医疗补助范围127.3万人,增加4.3万人。 全年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人数736.0万人,比上年增加160.0万人;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人数197.6万人,比上年增加94.4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封顶线平均达到16.4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封顶线平均达到9.5万元;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为80.8%、70.5%。21市(州)医保统筹区域内即时结算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43.8亿元,比上年增加51.9亿元。其中征缴收入223.4亿元,增加40.9亿元,当期征缴率98.6%;统筹基金收入156.6亿元,增加34.8亿元;中央财政补贴6.7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5.0亿元。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39.3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111.6亿元,增加29.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末累计结存320.3亿元,其中统筹基金230.4亿元。 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2.1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其中居民个人缴费收入5.7亿元,中央财政补贴9.6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6.3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亿元,比上年增加0.1亿元。基金年末累计结存23.7亿元。 (三)失业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4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8万人。其中女性212.1万人,增加19.7万人;农民工63.6万人,增加29.6万人。 全年共为17.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月人均领取失业金水平535元,比上年增加102元,增长23.6%。有26.6万名失地无业农民被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并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就业补助金,为0.7万农民工提供了生活保障。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61.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亿元。其中征缴收入(含失地农民)59.2亿元,增加19.3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7.2亿元,比上年增加0.09亿元,其中支付失业保险金13.8亿元;用于职工培训及职业介绍补贴0.15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15.0亿元。 (四)工伤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5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0万人。其中农民工208.7万人,增加21.9万人;高风险企业152.0万人,增加18.3万人。 全年有6.5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为6.4万名工伤人员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20.4亿元,比上年增加7.9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6.6亿元,增加4.5亿元,当期征缴率96.0%。全年基金总支出12.3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30.0亿元。 (五)生育保险 年末全省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0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7.5万人,其中女性267.8万人,增加50.7万人;农民工58.2万人,增加33.4万人;私营企业93.2万人。 全年有7.3万人次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减少0.2万人次。生育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 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8.7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其中,征缴收入8.5亿元,增加3.6亿元,当期征缴率97.0%。全年基金总支出4.3亿元,比上年增加0.4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5.3亿元。 (六)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巩固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成果,积极开展内控制度评价。2011年全省社保基金现场监督覆盖面达到60.0%以上,受理群众举报案件2件。全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个数177家,比上年增加22家;参加企业年金职工人数16.4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领取待遇人数4039人。 四、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全年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公务员1.1万名。开展第四届四川省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表彰活动,表彰人民满意公务员54名、记一等功公务员199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25个、记一等功公务员集体50个。 制定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若干规定,确认高级职称1.4万人,发放专业技术职务证书4.5万本。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人才4.0万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引进“千人计划”23人、“百人计划”73人。遴选产生各类专家1115名。新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6个,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达182个。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07项,聘请国(境)外高层次和紧缺专家343人次来川工作或指导。新建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5个,示范推广引智成果38项。执行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26项,参训人数446人。 出台建设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意见,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实施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为78.0万名城乡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72.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 6.7万人,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和职位考评工作有序推进,参考人数3.7万人。 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107.0万人,其中品牌培训8.7万人。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四届农民工技能大赛。 全省共有技工学校115所,其中高级技工学校17所。全年招收新生4.2万人,比上年减少0.98万人;毕业学生4.7万人,减少410人;技校毕业生就业率98.0%,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培训社会各类人员20.4万人。年末实有在校学生13.6万人。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470个,培训各类人员77.1万人,培训结业人员71.7万人。就业训练中心157所,培训社会各类人员25.3万人。 五、人事管理 完成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套改,全省6.5万名人民警察实行了新的职务序列。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县已完成4名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开招聘、合同签订工作,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全省已核准岗位134.4万个,占应设岗位的96.0%;完成岗位聘用124.9万个,占已核准岗位的93.0%。出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岗竞聘、事业单位岗位变动等管理办法,全省聘用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达到439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万人,占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总数的91.0%。 加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全年共完成1960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进一步加强人事考试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年组织涉及全国、全省的各类人事考试94项,参考人数167.5万人次。 六、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全省全部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6.6%,其中农民工81.0%。实施“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全省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7%。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签订集体合同10.8万户,覆盖568.5万人,覆盖率82.3%。 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和劳务派遣用工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劳动标准管理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全省170个工业园区和591个街道(乡镇)、社区开展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5个和68个。 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机构实体化建设,以市县为重点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整合成立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机构130个,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73个。已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7万个、区域性调解委员会380个。各类调解组织共有专(兼)职调解员3.4万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有专(兼)职仲裁员812人。全省各级调解组织受理劳动人事争议2.5万件,比上年增加0.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1.2%;各级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2.7万件,比上年增加0.1万件,当期结案率达97.0%。认真做好信访、综治、维稳和应急处理工作,接待群众来访、来信1.8万人件(次),比上年增加0.3万人件(次),增幅20.0%。 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等专项行动,全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7.5万户,查办案件2.0万件,取缔非法职业中介81户,责成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29.9万份,为70.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1.0亿元,督促用人单位为16.3万名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1.2亿元,为10.1万名劳动者补办了社会保险。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违章1.6万件。处理举报案件7959件,结案率99.9%;处理投诉案件1.9万件,结案率99.9%。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处理劳务纠纷1.6万件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6.3亿元。其中妥善处理“广东潮安因欠薪引发群体性事件”、“新疆涉嫌非法雇佣智障人员”等重大侵权和涉稳案件117起,为川籍民工挽回经济损失3150万元。 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年共接到行政复议申请406件,比上年增加71件。行政复议案件结案决定维持率74.8%,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发生行政应诉案件347件,比上年增加40件。行政应诉案件判决维持率75.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能力建设 全省共有公共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32358个,从业人员65864人。其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407个,从业人员3532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533个,从业人员8764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186个,从业人员1170人;街道就业社保工作机构267个,从业人员1414人;乡镇就业社保工作机构4154个,从业人员7941人;社区就业社保工作机构4994个,从业人员8200人。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进一步规范。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胜利完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省本级和成都、攀枝花等8个市(州)金保工程示范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全省共有21个市(州)完成了所辖县(市、区)联网工作,城域网覆盖率达到99.0%;全省21个市(州)都开通了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和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电话,已发行社会保障卡214.7万张,比上年增加102.4万张。 (注: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故有部分统计数据与在此之前公布的数据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