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南充市行使地方立法权的第二个年头。2016年《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立法条例》、《南充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获批施行,标志着南充市地方立法顺利扬帆启航。进入第二个年头,当聚洪荒之力,立实用之法,为“城渝第二城”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按照南充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立法计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起草审议《南充市嘉陵江生态保护条例》、《南充市城市道路车辆通行条例》,继续审议《南充市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展违法建设治理、物业管理、升钟湖保护的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调研和《四川省阅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调研。
七个工作组,排开2017年南充地方立法强大阵容
为了做好2017年法规草案起草审议和立法调研工作,年初,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牵头,人大常委会相关副主任,市人民政府相关副市长参与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2017年立法工作。成立《南充市嘉陵江生态保护条例》、《南充市城市道路车辆通行条例》、《南充市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7个工作组,分别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仅《南充市嘉陵江生态保护条例》、《南充市城市道路车辆通行条例》两个工作组,就抽相关专家、学者、法律工作人员30余人,其余各组,均按不同要求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参加立法调研人员在100人次以上。
几张日程表,展示立法工作的紧张和严谨
挂图作战、倒逼工期,是今年南充市立法立法的关键同。“5月下旬形成法规草案,6月上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法规草案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法规案;6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法规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市人大城环资委在第一次审议时作审议意见的报告……8月、10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法规草案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审议,市人大法制委作法规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和审议结果的报告……”这是《南充市嘉陵江生态保护条例》的工作日程表,这张日程表,反映出了立法工作的时间紧迫、环环相扣,参与立法调研的同志们一刻也不能松弛和懈怠。
“法规草案初稿由市环保局主笔。市人大城环资委、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农牧业局、市林业局、市城管执法局、西华师大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各安排1名工作人员参与法规草案调研、起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法规草案起草审议的统筹协调工作和法规草案进入审议阶段的调研、征求意见、昕证论证等修改完善工作;市政府法制办做好市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法规草案起草的组织协调和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法规案的牵头工作;市人大法制委、城环资委做好法规草案的审议工作”。责任化到岗、任务划到人,这就是各立法调研组对参与立法工作的每个单位、每个人员的具体要求。
三部前奏曲,保障地方立法循序渐进、蹄急步稳
南充市2017年地方立法调研有3个特别的小组:违法建设治理立法调研组、物业管理立法调研组和升钟湖保护立法调研组。违法建设治理和物业管理立法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其立法有助于提升立法社会效果,加快民生改善,也是最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地方立法的成效的。位于南充市南部县境内的升钟湖,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升钟湖13亿立方米湖水库容,8万余亩水面,80公里静水主航道,40余种珍惜鱼类,是享誉全国的休闲天堂、体验胜地、垂钓乐园。2009年,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在这里拉开帷幕,这是全国迄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奖金最高的野钓赛事,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野钓竞赛活动”,并获得基尼斯最佳项目奖。2011年,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全国33个地区的400多支代表队齐聚升钟湖。升钟湖因钓鱼大赛声动华夏,南部县因升钟湖而名扬四海。不仅如此,升钟湖水源还保障了南部、西充等地20余万亩农田用水,为南充市和部分县后备水源。为保证升钟湖和以升钟湖为核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市人大常委会具有前瞻性地实施升钟湖保护立法调研,为西南地区唯一大型人工湖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一份责任,为上级人大修订和细化地方法规提供依据
2004年7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该省第一部为保护城市而立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已有13个年头,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调研,提出实时修改建议,已势在必行。同时,对上级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建议意见,充分体现了省、市地方立法融入发展、协调一致的思路,对全市地方立法工作也是很好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