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改革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举措,事关人民健康福祉。2017年12月,渠县在全市率先组建“渠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土溪医院”、“渠县中医院医联体静边医院”2家松散型医共体。2020年7月,渠县县域医共体改革正式启动,组建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12家片区医院为主体的“2+12”型医共体。2021年以来,渠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审议专项报告、工作评议等方式,持续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同质化,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
(群众在县第一医共体医院自助挂号就医)
审议专项报告,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2021年6月,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医共体建设情况的报告》,共向县政府发出提高医共体建设合力、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破解医共体建设瓶颈3个方面9条审议意见。县政府通过认真研究,及时对医共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完善,组建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建立高效决策、高位推动、高频调度工作机制,构建“县级领导+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先后制定《推动县域医共体改革 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工作方案》《县域医共体人事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实现医共体内编制“分类核定、统筹使用”,人员统一调配;财务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统筹运营;药品耗材统一管理、集中带量采购,基本实现了医共体内人员、编制、岗位、经费、药物、财务、信息统一管理。
(县卫健局召开县第一二医共体总院“七统一”推进会)
专题调研,助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就医流程不够优化,信息化建设滞后,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困难”,2022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群众就医体验专题调研,将发现的5个方面问题交县卫健局研究处理。县卫健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指导总院通过院校合作、医联体支援、专科联盟合作等途径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合作,建成专科联盟4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11个,柔性引进硕博专家人才10余名,下沉专家200余名。创新 “1+12+48+N”公共卫生服务“纵向指导、横向协作”模式,逐步形成“县级指导、片区统筹、乡村一体”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新格局,推动县级总院向“大而专”、“全而精”发展,片区医院向“医卫养”转变。建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检验检查数据共享、结果互认。建立统一控制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控制,推动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2022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9%。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挺林调研县第二医共体建设情况)
工作评议,保障改革成果惠及人民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和分成机制,片区内实行医保“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实施C-DRG收付费改革,实现患者‘同病、同治、同质、同价’。”在2023年6月召开的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上,县卫健局局长王宇报告了人大评议县卫健局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并接受满意度测评。群众就医支出是否降低是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在对县卫健局工作评议中,县人大常委会就医共体建设中存在的“医保改革难度较大,双向转诊推进困难”等堵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收到问题反馈后,县政府立即组织卫健、编制、财政等部门和部分医共体单位赴福建省三明市学习考察,并积极争取省市医保部门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医保基金“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促进医共体从治已病为中心向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转变。通过合理分配总院与片区医院转诊收入,促进双向转诊实质性运行,同时还将村卫生室门诊纳入乡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结算,降低群众就医支出。
(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评议县卫健局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
通过实施县域医共体改革,全县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片区、手术不出县域”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渠县人大常委会将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助力“健康渠县”建设驶入“快车道”,努力让群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