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人大:用好“四民工作法”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时间 2023-10-13 来源 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人大工委
[ 字号大小:]

  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成立于2010年11月,面积0.74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小区19个院落,总人口2.3万余人,在册党员137人,人大代表6人,是四川省“六无社区”、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

  永兴社区坚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立足“四多四低”特点(即:热点问题多、矛盾纠纷多、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居民文化程度低、自治能力低、就业技能低、公众参与度低),运用凝民心、集民智、聚民意、解民忧“四民工作法”,努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落实到基层人大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

 

 

凝民心,搭建代表履职“连心桥”

 

  一是规范运行机制。深化队伍建设,落实好人大代表之家等多项工作制度,严把代表入口关,完善人大代表工作小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的人大代表队伍。明确代表职责,不断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分院落包干、责任到人等方式,促使代表广泛联系社区基层群众,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强化代表联络工作站和代表小组活动室的建设与管理,打造200多平方米的人大代表活动室,在显眼位置放置代表组成员个人信息、各项工作制度,并设立代表接待选民处,搭建代表与选民的主要沟通平台。将“群众工作之家”与“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家站联动”,更广泛、全面地收集社情民意,并及时转发给人大代表工作小组协调解决,实现服务群众高效闭环。2022年人大代表与社区两委共接待来访群众73人次,跟进落实群众反映问题127个。

  三是延伸服务网络。指导建设由101名积极分子组成的院落“永兴孃孃楼栋长”队伍,创建以社区老党员为代表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的叶孃工作室,以及“小西妈妈”“商家联盟”等品牌民情观察和纠纷化解队伍,深入院落、单位、企业、商家、学校精准收集民情民意,将工作“触角末梢”延伸到群众身边。同时,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全省第一家专业调解社会组织—王兴华工作室,增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服务专业性。

 

 

集民智,打好社情民意“组合拳”

 

  一是分类形成清单。组织代表到基层一线倾听民声,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收集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社区安全、物业服务等涉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建立社情民意分级分类处理制度,将收集整理的社情民意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按照轻重缓急和办理难度形成办理清单,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二是搭建协同平台。积极探索“人大+N部门”工作模式,推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分片联系基层人大,邀请基层人大领导列席党工委会议,切实加强基层人大工委与街道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常态化联系与沟通,杜绝推诿扯皮,力促问题解决。对于部分难办件、急办件,积极与居民代表等进行沟通,并主动征求和听取部门的建议和意见,力求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对于不具备条件、一时难以办理的特难件,充分做好记录,并会同相关部门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争取百姓的理解支持。

  三是形成督办台账。对代表收集的建议实行“台账化”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工作任务、时限要求,通过部门联办联督、“点对点”跟踪督办等方式切实提高办理质效,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对解决不力或要求在限期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扭住不放持续跟踪,适时进行重点检查和“回头看”,推动承办单位加大办理力度,提高办理质量,切实做到“办前有沟通、办中有协商、办后有回访”,真正把群众的期盼变为现实。

 

 

聚民意,当好群众身边“代言人”

 

  一是坚持定期联系。每月轮流安排1名人大代表在代表工作室值班,接待选区选民,了解选民意愿,倾听选民心声。每年定期开展人大代表述职工作,通过口头述职与书面述职相结合的方式,就思想动态、履职情况、服务群众等方面向选民作述职报告,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群众意见,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进行谋划。同时,在述职会上还采取互动的方式,通过群众现场提问,人大代表一一作答,拉近代表们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二是下沉基层一线。深入基层“开门接访”“蹲点联系”,零距离听诉求、访民情,通过坝坝会、茶话会、恳谈会等方式,深入小区院落广泛收集民意,让人民群众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加强调查研究,走访视察辖区内重点民生项目和惠民工程,严格监督项目工程落地落实,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切实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三是创新线上沟通。积极探索“线上联络站”建设,结合“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新机制,通过人大代表进入“微社群”等形式,在线收集百姓意见,让代表与选民联系零距离、零时差、零等待,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更加便捷。为人大代表提供“随时随地”的联系渠道,选民找代表从出门步行“站里找”变为坐在家里“线上聊”,使民意表达更加直达,回应民声更加及时,处理问题更加快捷。

 

 

解民忧,夯实民主协商“新成果”

 

  一是解决热点难题。聚焦农民集中安置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公共收益分配等辖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由区人大代表余波指导社区建设“1+9+N”三级联动民主协商工作机制。按照“百姓的事百姓定、院落的事院落管”的思路,涉及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一律召开配套资产会,由配套资产管理小组代表集体研究、集体协商。社区每年分配公共收益1300余万元,没有引发一起情况反映,资产管理没有引发一起信访事件。

  二是丰富百姓生活。回应部分拆迁群众集中安置居住后不适应、不习惯问题,经人大代表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后,开设多门市民学校课程,提高安置居民的素质,变农民为市民,让安置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在企业家代表袁荣勤的建议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开设市民生活规范、城市管理常识、食品安全生产、国学等16个类别的系统讲座,并设立多个专门课堂,开展各类讲座300多场,参加群众上万人。

  三是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人大代表积极融入社区创建活动,协同社区排查社会矛盾纠纷及风险隐患,共同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区人大代表、区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代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积极创建“无黑恶、无命案、无毒害、无邪教、无群体性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六无”社区,并在全省推广,获评为全省首批“六无”社区。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