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沱江,浩浩荡荡,流域所在,富庶之乡。沱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在四川境内流经德阳、成都、资阳、眉山等地,润泽了一方水土,造福了一方百姓。过去,沱江一度是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还沱江一江碧水”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一系列全流域治理“组合拳”下,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过去的6.2%升至2022年的100%。
2022年,资阳市17个国省考核断面年均水质优良率为100%,沱江干流资阳段年均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在水环境本底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资阳是如何实现国考断面百分百达标,本次活动一探究竟。
小雪初到,寒冬将至。资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2023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先后前往雁江区南津镇、中和镇,乐至县中天镇、高寺镇,走近沱江的干流、支流,了解生态保护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站在沱江岸边,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一幅碧波荡漾、如诗如画的生机景象。如此山水与共的美景,正是资阳市历经数年生态治理的沱江水“涅槃重生”。

排污整治,一江两岸展新颜。“以前好多污水直排沱江,有河边上的水是黑的。”刚赶场结束的几位村民说道,他们正要从南津镇沱江干流的这个渡口坐船去江对面,这个渡口同时也是一个入河排污口,而如今江面清澈,白鹭蹁跹。
雁江区南津镇沱江沿线共4个入河排污口,早些年,由于场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滞后,场镇居民小区及学校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河水水质浑浊、散发臭味,大家都不愿靠近,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对场镇生活污水应接尽接,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进一步减轻了入河污染,提升了沱江流域水质。”南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霞说道。据悉,2020年雁江区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排污口整治,投入2400余万元新建南津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通过新建截污主管2.3公里、支管14公里,拆迁居民房屋6户480平方米,实现场镇居民污水接入率达80%,有效解决了场镇2000余人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江水、河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生态文明关注的重点问题。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据了解,资阳市严把入河排污“闸口”,强化实时监管,全市39家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27个涉水企业全部纳入智慧管理平台。6个县级及以上、52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通过全覆盖排查确保保护区无入河排污口,生态环境部交办的36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全面完成整治,2022年至今沱江干流水质提升为Ⅱ类。
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在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一个以不同风格的秋千为主题的乐园,正生动诠释着“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乡村实践。“开园至今,‘秋千王国’已接待成渝周边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00余万元。吸纳当地15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0万元以上。”乐至县高寺镇镇长胡泸给出了一组数据。
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很难想到,这里曾因生态流量小、农业面源污染点多,且以高浓度含盐废水为主,水污染处理难度大,导致小阳化河流域水质差。如今,却化茧成为新晋“网红”景区。
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乐至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乐至县持续推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控源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切实推进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流域水质由地表水Ⅳ类提升为地表水Ⅲ类。
“受益于小阳化河流域生态变好,为项目成功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乐至生态环境局局长袁玉龙介绍。秋千王国“前世今生”的蜕变,是实现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的乡村典范。
标本兼治,筑牢饮水安全屏障。“以前水面上飘着许多发黑发绿的藻类,岸边村民养的鸡鸭放养遍山跑,垃圾、脏水都直接进入水库。现在一级保护区内的农户都搬迁了,周围隔离网、道路警示牌、摄像头都装起了,水库水面也清澈干净多了,大家喝水都很放心了”雁江区中和镇铜锣村9社村民余长书看着如今的滴水岩水库高兴地说。
滴水岩水库水岸线长度约10.6公里,是一座集生活用水、农业灌溉、防洪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库,保障附近中和、丹山等4个乡镇6万余人用水。由于常年降雨量小、上游来水少、历史上肥水养鱼等原因,水库水质曾经较长时间停留在V类、劣V类。2019年中央生态环保督促“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环境防治专项督促反馈意见指出:雁江区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滴水岩水库就是其中之一。“水库多年的污染,周边畜禽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加之水土淤积,在水库底部形成了内在污染源。”资阳市雁江生态环境副局长李杰表示。
雁江区全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从规范化建设、外源控污和内源治理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安装隔离网3050米,道路警示宣传牌15块,视频监控12个,高标准完成规范化建设,提升了监管能力和水平。在外源控污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水库上游区域近万亩莲藕种植得以转型。流转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460亩土地,栽植了1.2万平方米绿植,培植花叶芦竹等挺水植物约30亩,形成生态屏障。内源治理方面,引进石墨烯光催化水生态修复等技术,并辅助深层推流曝气、构建水下填料方阵和生态浮岛修复技术,激活水体自净能力。2020年5月,滴水岩水库饮用水源水质实现达标,从Ⅴ类改善为Ⅲ类。

技术赋能,水资源再生利用。冬日的清晨,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生态沟渠湿地正一派生机盎然。沿渠而行,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清澈渠水缓缓流淌,为农田更添惹眼风光。栽种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的沟渠叫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是针对该区域因大面积农业种植、鱼塘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负荷较重,利用河边滩涂地及原有沟渠,打造的生态沟渠、水产养殖尾水湿地,通过生态沟渠的处理后再排入小阳化河,从而减轻污染物负荷。
小阳化河流域技术河长黄伟介绍,“主要收集的面源污染来水为红旗社区周边150余亩设施农业、200余亩柑橘园、400余亩鱼塘养殖区尾水,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工艺实现对沿线面源退水增加污水停留时间,可达到削减化学需氧量30%—40%,氨氮10%—20%,总磷40%—50%。”
2021年末至今,乐至县在阳化河流域探索并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在童家镇、高寺镇、中天镇,按照“农田源头减负、沟渠系统高效控制、缓冲带生态修复、安全入河排放”的技术思路,采用“生态沟渠+循环综合利用系统+生态湿地塘/生态缓冲带”工程措施,新建生态沟渠、生态湿地,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风险。
人大监督,助推水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市17个国省考核断面年均水质优良率100%,同比提升17.6个百分点。沱江干流资阳段年均水质由Ⅲ类提升为Ⅱ类,为有监测纪录以来最好水平;小濛溪河、小阳化河断面年均水质由Ⅳ类提升为Ⅲ类,提前实现升类达标。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5年实现提升……”今年年初,在资阳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市政府有关领导向市人大常委会如是报告。
沱江资阳段水质的持续向好,离不开资阳市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举措和付出,也与各级人大组织持续开展水环境监督息息相关。
资阳市人大常委会以筑牢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屏障为统领,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自觉肩负起保护水资源、筑牢水安全的重大责任,实行正确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通过开展视察、执法检查和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监督方式,连续多年把水环境调研督查列为年度工作要点,为资阳市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贡献人大力量。
针对资阳市生态基流极枯、河流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条件,面临流域治理任务重、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不高的问题。资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水污染防治专题调研,促进沱江流域、涪江流域资阳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强化面源污染防治管控,提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此外,资阳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推动良法善治,构筑生态保护法治保障。老鹰水库是资阳市城区目前唯一在用的饮用水水源地,位于资阳市与成都简阳市交界处。2021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颁布了《四川省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开创了四川省唯一单一饮用水水源地立法的先例。
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绿色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老百姓的民生诉求。下一步,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加大对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积极发挥作用,为建设有山皆绿,是水皆清,宜居宜业宜游的资阳画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