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宣汉县人大:精雕细琢 “农”墨重彩 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时间 2024-05-13 来源 宣汉县人大
[ 字号大小:]
  宣汉位于四川最东边,县境地形复杂、山势逶迤,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呈“七山一水两分田”总体地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山区乡村如何振兴?始终是县人大常委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部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利用人大组织、代表、群众优势,切实发挥组织、法治、监督、代表“四大力量”,持续组织县乡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发挥组织之力,激发乡村振兴全局动能

  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乡村振兴有关部门、乡镇人大、人大代表广泛联动,开展视察、调研等形式多样的监督活动,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工作新动能。
  一是多维度开展主题活动。开展“乡村振兴•人大在行动” 主题活动,从组织形式、活动步骤、工作方式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每年度对乡镇人大监督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评价。县乡人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开展视察、调研、建言献策等工作,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活动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二是多形式提升观摩成效。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现场观摩会,组织县乡两级人大、各级人大代表前往乡村振兴示范区或人大代表工作站实地观摩、现场点评、会议发言,在对比中找差距,在交流中寻思路,在建言中促提升。
  三是多层次打造示范样板。围绕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紧盯产业发展、厕所革命、乡村打造、园区建设等工作持续开展监督检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15个,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天生新芽、君塘君坝、大成千岭、白马毕城4个村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发挥法治之力,筑牢基层一线善治根基

  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法治之力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出台一个决定,统筹振兴大局。县人大常委会遵循抓重点、议大事、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定》,审议批准了《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等9个规划,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村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以决定和规划促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是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法规落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种子法》等法规执法检查,推动涉农领域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全县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工作经验得到省委领导肯定并全省推广。
  三是坚持为民发声,参与法条修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优势,做深做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把立法机关的“直通车”开到群众身边。积极配合上级立法机构,广泛征集群众在涉农法律和地方法规的修订意见,完成了《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条例》《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建议征询收集工作。

发挥监督之力,破解农村发展急难愁盼

  始终聚焦“三农”关切,主动回应民生民心,紧盯全县农业大事、要事和关键,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
  一是聚焦少数关键开展效能监督。紧盯主管部门,聚焦关键少数,对县农业农村局进行工作评议,按照精心准备、调查研究、会议评议、整改落实“四个阶段”,深入调研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抓好事前深入调研、事中科学评议、事后有效评估“三个环节”,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转、以评促提的目标。
  二是聚焦核心重点开展专题询问。紧盯“三农”工作新任务,深入调研全县农村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情况,在常委会上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围绕粮食安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乡村建设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9个部门负责人现场接受询问,农村产业链条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切实提高了人大监督工作质效。
  三是聚焦发展突破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推进农村产业升级、肉牛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要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线思维、坚持目标引领,深入调研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利农等情况,多渠道、全方位收集意见建议,形成系列调研成果。《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赢得了县委高度肯定和县政府充分采纳。

发挥代表之力,汇聚履职尽责坚实合力

  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先进性、代表性、广泛性等独特优势,不断探索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路径,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广纳代表意见建议。在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充分发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收集代表意见建议,每年人代会上收到代表建议150余件,其中涉及“三农”的代表建议40余件,占比26.67%。同时,每年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代表们进园区、入乡村、看产业、访农户,参观亮点增信心,贡献良策促发展,科学谋划空间布局、塑造乡村独特形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等100余条意见建议全部提交政府办理落实。
  二是督促代表进家入站。依托人大代表 “家站”,全力督促28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进家入站,当好宣传员、联络员、监督员、引领员、战斗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人大代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或慷慨解囊或引办企业或沟通协调,有效解决了部分地方手机信号差、电压不稳、道路硬化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是开展代表督事活动。将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和整治“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纳入监督小组活动内容,定期组织农业监督小组开展跟踪监督工作。近年来,组织代表小组对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高标准农田、城乡水务一体化等项目开展督促检查20余次,定期督促“场镇饮水水质差、季节性缺水严重”“种养殖业缺乏技术指导” 等“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情况,项目建设效能大幅度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