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三餐四季,“吃得安心”是老百姓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2025年4月至6月,成都市武侯区人大常委会对《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深入了解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

做足准备工作,精准“定位触脉”
自202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条例》明确食品安全工作管行业必须管食品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食品安全,进一步强化了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协作机制、企业主体责任。
武侯区现有持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9万余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3家、食品流通单位4000余家、餐饮许可单位5800余家、“三小”(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食品摊贩)备案单位3600余家、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单位5600余家,食品商业整体态势繁荣。此外,还有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230余家,托育机构、养老机构、社区食堂等其他集中供餐单位160余家,日均服务就餐群体超10万人次。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区人大常委会把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作为今年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头戏”,认真研究制定执法检查工作方案,重点围绕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社区长寿食坊等集中用餐单位,聚焦食品添加剂、预制菜、食品小作坊和小经营店、网络食品经营等食品安全管理,采取实地检查、汇报座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逐条对照法律规定开展检查。同时注重发挥代表主力军作用,动员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参与,组织集体学习《条例》,让人大代表当好监督者、参谋者、助力者,围绕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出主意、献良策,共同绘就安全发展画卷。
“人大执法检查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是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的重要抓手。执法检查组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关键环节,紧盯影响法律实施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听取意见建议,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燎说。

坚持依法履职,实地“把脉问诊”
“员工健康证是否动态更新?刀具和砧板是否按色标区分使用?”执法检查组一行前往成都凯宾斯基饭店,深入后厨操作间、食品仓库、餐具洗消间等重点区域,对食堂环境卫生、食品采购溯源管理、后厨标准化操作、食品留样规范执行等关键环节进行实地察看,了解酒店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酒店作为重点接待单位,必须进一步规范进货查验、加工制作、清洗消毒等流程,确保每一份食材来源可溯、安全可靠。”检查组强调。
随后,执法检查组前往墨池书院中学,实地检查了校园食品安全状况,了解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明厨亮灶”可视化建设、落实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学生健康成长,更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未来,必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金辉指出。
检查组了解到,武侯区聚焦校园食安,印发了《武侯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武侯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对全区学校食品安全开展全覆盖巡查和集中培训,同时还建立了“AI巡查+信用计分+联合惩戒”长效机制,全区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实现100%。2023年以来共约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的学校负责人30余人次,消除化解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3000余个。

汇聚民意民智,座谈“会诊开方”
执法检查汇报会上,区政府向检查组汇报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区市场监管局、区教育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6部门依次汇报了履行部门职责情况。
“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如何既避免监管漏洞,又减少监管抽查频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边界是否清晰?”“网络食品交易日益活跃,市场监管部门如何通过平台获取数据,实现对网络食品经营的有效监督?”执法检查组成员市人大代表陈虹,区人大代表张东明、张友、武秀峰等现场抽点、接连发问,询问《条例》具体条款落实情况,相关部门一一作答,座谈会的气氛热烈而紧张。
建议加强大数据在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针对不同种类、体量的食品行业从业者采取分级监管;从严打击食品造假等恶意行为……为推进落深落细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法定职责,代表们纷纷提出了意见建议。
检查组了解到,武侯区贯彻实施《条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突出问题:小餐饮准入门槛低、更替周期短,网络餐饮“虚拟经营”特征显著,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社区食安协管员队伍建设和配备不足、摊贩备案流程不熟,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自媒体时代呈现“多点触发、快速发酵”特征,舆情应对面临新考验。
区人大常委会对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充分审议。针对主要问题,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要加强网络食品、校园食品、预制菜和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领域监管,大力推广“食安封签”的应用,保证食品配送环节安全。要有效发挥区食安委的中枢协调作用,升级“全民食安智慧监管云平台”,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对存在风险隐患或监管不力的部门和街道及时提醒敦促。要加强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和入网许可审查及备案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引导行业自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老百姓吃得更加安心、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