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苍翠群峰间,在千佛峡的清澈流水中,绵阳市安州区千佛镇正以法治为笔,书写基层人大监督的生动篇章。2025年7月,新修订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千佛镇人大紧扣“学深悟透强本领、精准监督促发展”主线,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履职实践,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回应群众期盼,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人大监督新路径。

深学细悟:让法治思维扎根履职
“监督法是我们履职的‘操作手册’。”镇人大主席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核心意义。实施办法颁布后,镇人大迅速构建“集中培训 + 专题研讨 + 案例教学”三维学习模式,推动法律精神入脑入心。
集中培训环节,镇人大邀请区人大法制委专家,聚焦财政经济监督、专项工作报告等与乡镇密切相关的条款,结合千佛实际解读修订亮点——把“预算执行监督”转化为“项目资金流向图”,将“满意度测评”变成“群众打分表”,让抽象法条可感可知。针对“扩大代表参与监督”的要求,还专门培训代表持证视察、质询案提出等实操技能,确保代表“拿着法律武器去监督”。
专题研讨采用“法条+案例”互动模式。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监督”专题会上,代表们对照“专项工作报告应附参阅资料”条款,核查项目汇报材料完整性;结合“跟踪监督”条款,研讨项目进度台账建立方案。人大代表邓继刚在笔记中写道:“以前靠经验,现在对照实施办法第27条,查预算调整、看资金拨付,监督更有底气。”
此外,镇人大汇编《基层人大监督工作手册》,收录核心条款、文书模板与典型案例,发放给代表随身携带;通过每月代表小组活动、季度履职交流会开展“以案释法”,形成“学习-实践-反思”良性循环,为依法监督筑牢根基。

精准监督:用法治力量惠及民生
“5.8公里产业路通车,120万元衔接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监督法给的底气。”看着东益村村民踏上“致富路”,人大代表黄成武感慨道,这是镇人大用监督法推动民生改善的缩影。
东益村产业道路建设中,镇人大严格遵循实施办法关于财政经济监督的规定,全程介入:项目立项时,核查资金来源与预算编制;施工期,以“周巡查、月通报”监督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匹配度;验收阶段,组织代表、村民监督员对照预算逐项核查。发现部分路段涵管规格不足后,立即启动专题询问,督促施工方限期整改,保障项目质量。
文旅产业是千佛支柱,镇人大将监督重心放在生态保护与业态发展的平衡上。针对“千佛峡”3A级景区升级项目,依据“围绕重大问题确定监督议题”要求,把生态保护列为重点。代表们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扬尘控制、污水排放措施落实情况;发现漂流景点垃圾清运不及时,迅速启动监督程序,督促建立“每日清理、每周巡查”制度。如今,10家精品民宿、55家家庭民宿生意兴隆,法治监督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
东益村排污沟改造工程的蜕变,更显监督温度。此前,民宿集中区排污沟常堵塞,群众反映无果。镇人大依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规定,督促镇政府将问题纳入专项议题;代表们深入调研、收集民意,形成报告提交镇政府,并全程监督项目建设。仅两个月,近2公里新排污沟投用,民宿经营者陈性友说:“污水不横流,矛盾少了,人大疏通的不仅是排污沟,更是民心。”

创新机制:让法治实践提质增效
“监督不是挑刺,是帮促;不是终点,是起点。”这是镇人大的共识。为转化制度优势,主席团创新“三员机制 + 闭环监督”模式,让监督有力度更有温度。
——当好政策“宣传员”,结合“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的要求,镇人大通过“代表联系户”制度,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民宿农家,用通俗语言讲解监督法,收集群众意见;暑期儿童之家托管中,还同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法治理念融入日常。
——当好民情“调研员”,依据“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出发确定监督议题”规定,镇人大建立“季度走访+民情恳谈”制度:每位代表每月走访10户群众,每季度形成1份调研报告。中药材种植户出行难问题,通过代表建议转化为产业道路项目;景区停车难问题,推动新增50个停车位。“群众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模式,让监督紧贴民心。
——当好项目“监督员”,镇人大创新“四查四看”监督办法:查程序合规性、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群众评价,看审批规范、拨付时效、建设标准、民生效益。对发现的问题,按照“满意度测评”机制开展整改“回头看”。近两年,镇人大开展专项监督12次,提出整改建议36条,解决民生问题23个,项目整改满意度100%。
同时,镇人大活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人大监督直通车”微信群实时推送信息,开发简易测评小程序方便评价,让监督更透明高效。
当下,千佛镇文旅项目推进顺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规范,群众对人大工作满意度持续提升。未来,千佛镇人大将继续坚守法治初心,以更有力的监督、更务实的举措,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千佛贡献人大力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