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刘枫副主任的带领下,深入部分县(市、区),以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遂宁毗邻重庆市潼南区,是川渝毗邻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三带七区”空间布局中,受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辐射,在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是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的节点之一。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遂宁建设旅游休闲城市。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十大平台之一,从2020年起,率先开始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
(一)高位推动,解决一体化发展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了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专人专班密切联系。互融共编《“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两地规划均将遂潼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呈现。联合签订了《推动遂潼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遂潼两地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合作协议》及《遂潼两地共建“红色旅游联盟”发展协议》。连续三年联合印发《遂潼文旅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为遂潼文旅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先后出台《重点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奖励办法》《旅游品牌创建奖励办法》《旅游宣传营销补助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对传统文化普及、文化品牌打造、文旅产品推广等给予财政支持,积极丰富文化精品供给,支持巴蜀涪江文化走出去。
(二)深挖广推,加强涪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一是强化非遗资源保护。加强非遗项目管理,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年内新增22项市级项目。加大非遗宣传,完成拍摄四季人文纪录片《手艺·守艺》,编印出版《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丛书》。领先全省建成遂宁非遗展示馆,开展非遗项目数字化创作和开发,让非遗“活”起来。推动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高质量承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被省文旅厅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二是用好历史名人资源。挖掘历史名人资源,打造子昂故里、黄娥古镇等景区景点、纪念地5个。以历史名人为原型,创作《苍生在上》《红飘带》等文艺精品剧目9个,其中《苍生在上》获四川文华奖剧目奖、巴蜀文艺奖,川剧《萤火》入选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出版《遂宁历史名人研究》《张鹏翮传奇》等专著10本,形成了一系列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成果。
(三)整合资源,推进遂潼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共推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和整合遂潼两地文旅资源,将两地多个优质A级旅游景区进行串联,共同设计打造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旅游线路4条,重点利用建党一百周年机遇,打造“杨闇公故里—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旷继勋纪念馆—牛角沟起义遗址—伍先华旧居”红色研学游线路。共同建立“遂潼红色场馆联盟”,召开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座谈会,强化遂潼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共兴产业集群。围绕“巴蜀文旅走廊——遂潼文旅一体化”建设,培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项目,依托重要景区景点,以文化内涵相近、产业形态相似为契合点,大力开发文旅新产品、培育文旅新业态,加快推进圣平岛花花世界田园综合体、丝路奇幻城、浪漫地中海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强遂宁与潼南等地区文旅企业的交流合作,力争每年打造一批合作示范项目,不断扩大遂潼文旅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地区文旅消费的引爆点。
(四)创新出彩,持续提升优化公共水平。用好川渝泛涪江流域公共文化馆联盟,不断推动泛涪江流域城市文化馆资源合作共享建设,联合开展“川渝毗邻地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活动20余场次。与潼南签订《遂潼图书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与重庆市区域性公共图书馆联盟13家成员馆集体签订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图书馆合作协议》。推动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特色文献共用,重要展陈活动互推互送,公共文化培训资源共享。共同举办“全民阅读”等阅读活动11场次。
二、存在问题
遂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和进展,但是距离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桥头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新兴业态培育有待加强。目前两地文旅产品多停留在传统的观光休闲,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针对性发展周边游、周末游、近郊游、体验游,适应文旅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应变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还不够,新兴业态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市场主体实力有待提升,文旅企业“小散弱”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整体不强。
二是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健全。遂潼两地虽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但统筹力度不大,协调深度不够,工作进展缓慢。政府之间与文旅主管部门之间互动频繁,各行业协会、文旅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不足,没有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的协作并进、合作共赢的积极性。两地在景区打造、线路策划、游客互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融合。各自为政、分散发展、同质竞争等现象仍存在。
三是文旅融合有待深化。遂潼两地在文旅项目建设上,还没有规划并启动成熟而有市场号召力的跨区域文旅融合重大项目。在精品力作合作共创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探索。精品线路没能与市场有效对接,线路的游客聚合效应不足。遂潼文旅形象的整体包装策划和推广营销力度不大,区域性文旅名片尚未形成。
三、工作建议
(一)筹谋统划布局。对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制定遂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保障措施等内容。加快编制完善乡镇级片区旅游规划,着力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文旅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机制,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定期研究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力争实现“资源联合开发、产品联合打造、市场联合开拓、行业联合监管”的协同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大盘,争取省委大力、高位推动“涪江诗画长廊”建设,统筹推进成渝两地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二)狠抓产业发展。一是做强文旅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包装储备和向上资金项目争取力度。探索“影视+文旅”发展新模式,加快精益影视文创基地项目建设,充分激活文旅资源,力争在聚客引流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丝路奇幻城、灵泉水乡、中青文旅产城融合等重大支撑性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优势互补的文旅产业集群。二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深入挖掘巴蜀涪江文化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积极发展新业态、推出新产品,创新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利用,围绕诗酒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利用。三是深化文旅品牌创建。以天府旅游名牌建设为统揽,进一步做优特色产品、拓展多元业态、完善服务配套、扩大市场影响,引领带动国(省)级旅游度假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旅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重大品牌创建。
(三)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主动“+文旅”意识,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等方面强化文旅部门参与和文旅要素配套,提升相关行业的品牌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着力推进“工业+文旅”,重点利用舍得酒业、锂电等工业企业,发展工业观光、体验、研学等产品。着力推进“农业+文旅”,与潼南联合打造琼江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示范带,串联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乡村旅游等闭环旅游线路。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文旅”,提升餐饮、住宿、商贸等文化内涵和休闲体验,推动特色餐饮、精品民宿、主题酒吧、文创商品、夜游经济等蓬勃发展。着力推进“交通+文旅”。完善我市“外联内畅”“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加块推进绵-遂-内高速等重要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市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增强客运、接驳、宣传、展示、咨询、预订等服务水平,打造遂宁旅游专线。
(四)推进文化自强。一是联合推进艺术精品创作。深化两地文艺创作交流,共同提高创作水平,充分用好两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对两地人民生活片段、不同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疫情防控等方面,创作出两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二是扩大节会活动影响。充分发挥大型节会、赛事、活动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着力提升遂宁国际诗歌周等现有重大节会品牌影响力。争取承办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中国诗歌节、中国川剧节;联合绵阳、潼南、铜梁等泛涪江流域沿线城市,合力推动、轮流办好中华龙舟赛、西部非遗节、涪江漂流季等区域性文体旅节会活动和体育赛事,重点把涪江文化艺术节打造为川渝文旅节会标杆。共同做强做响“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定期开展渝西片区遂宁群众文化惠民演出。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文旅建设,持续推进一卡通、一码通进景区、公共文化场馆。进一步完善泛涪江文化流域公共文化馆联盟、川渝图书馆联盟等交流合作机制,为加强区域各馆对口互动交流,深化合作强化制度支撑。与潼南探索推进公共旅游标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