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重点课题调研组
四川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多样,海拔落差大,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全省有林业用地3.6亿亩、森林面积2.5亿亩,活立木蓄积17.2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二位;其中商品林用地1.01亿亩,商品林蓄积 2.3亿立方米,年商品林木材生长量近4000万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有野生植物1万余种,高等野生动物1300多种,均居全国第二位;有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湿地类型的林业自然保护区124个,经营管理总面积1.17亿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6.1%;有森林公园107个。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五”以来,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全省累计争取国家投入437亿元。特别是2007年以来,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三年争取国家投入184亿元。结合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木竹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林下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为进一步释放林业产业的惠民潜力,推动林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我们就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工作得到了省林业厅和泸州、乐山、达州、雅安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实施,强化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技兴林,着力典型示范,深入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省林业经济数量不足、林业产业质量不高、林区经济结构不合理、林业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了林业惠民效应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应进一步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加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增加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林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各地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主动将发展林业产业融入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核心,加大发展力度,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局面。
(一)贯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有力
截止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森林法及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4部林业法律、13部林业行政法规;四川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先后制定出台了绿化条例、天然林保护条例、森林公园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9部地方性法规。林业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坚持依法兴林,采取加大宣传、加强执法、完善配套制度等多种措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工具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退耕还林条例》施行以来,我省林农仅退耕还林补助一项,户均累计增收4236元;成都市出台了退耕还林市级补助政策,每年安排184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根据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森林采伐试点,实行集体林木材生产计划备案制,积极推行采伐指标分配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完善采伐公示制度,改革采伐监管方式,进一步让利于民。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省全面推开,截止2010年6月全省已有17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累计确权15996.5万亩,占集体林面积的97.3%;发证林地13107.1万亩,颁证率为79.7%。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日趋明朗,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日渐消解,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林业法律法规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特别是林区农民的增收致富。以2009年为例,成都市实现林业产值25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1244 元;绵阳市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达742元,为全省人均水平521元的142%;雅安市林业总收入17.59亿,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1462元,比2008年增收2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的32.8%;遂宁市林业总收入达15.7亿元,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520元,比2008年增加92元,增幅17.7%。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5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的11.7%,较2005年增长86%,年均增长16.8%。
(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
林业的改革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林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是2005年400亿元的2.4倍,年均增长24.2%,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第六位。绵阳市林业总产值连续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9年达52亿元,比2001年的6.8亿元增长了6.6倍。雅安市2008年林业总产值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3.3%;2009年林业总产值38.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21.2%,比重明显提高。遂宁市2009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2.84亿元,比2008年增长25%。
沐川、青川、长宁等一批山区县,林业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沐川县2009年林业产值达19.1亿元,占该县国内生产总值27.55亿元的69.32 %;林业提供财政收入4500万元,占该县本级财政收入7900万元的56.9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03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85元的52.45%。青川县2009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8 %;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1067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3%。
各地大力开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底,全省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7545万亩。雅安市自2008年开展林竹基地建设大会战以来,目前已建成纸浆原料林、工业原料林等各类基地603万亩;雅安市农民人均来源于基地建设的收入为608元,占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的41.6%。乐山市积极发展以巨桉、杨树、杂交竹、慈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2009年底达406.2万亩;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从基地建设中获得收入390.3元,占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的75%。眉山市通过实施“双百万”(一百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一百万亩竹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全市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达195.6万亩。成都市农民人均获得基地建设收入615元,占人均林业收入1244 元的49%。
2009年以来,各地积极开展林业产业强县培育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省25个省级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实现产值117.7亿元,占全省的33.4%;976万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426元 ,为全省人均220元的193.6%。其中,纳溪区实现林业总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720元;南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 6.6亿元,农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490元。
各地将典型示范作为引领社会各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开江县积极开展银杏、油橄榄示范,已建油橄榄丰产示范区3000亩、银杏示范片2000亩,带动辐射全县12万亩油橄榄和10万亩银杏基地建设,2009年仅油橄榄产值就达2300万元。大竹县积极开展竹示范基地建设,建成竹示范乡镇10个,其中浦包乡2008年实现竹收入800万元,全乡人均竹业纯收入1700元。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成效。全省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从2005年的50:30:20调整为2009年的39:38:23。眉山市找准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竹木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由2005年的48:46:6调整到了2009年的15:73:12。绵阳市注重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多重功能,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比为41:39:20,较2001年的85:11:4有了明显改善。林业经济相对成熟的成都市,2009年的林业二、三产业产值均超过一产业。乐山市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以森林为主的农家乐达10万多户,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等林下种养业,林农每年增收220元。
(四)加工业迅猛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纷纷将林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成都市依托全友、明珠、升达等龙头企业,坚持走林板一体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家具、中纤板等产业,形成了年产家具597万件(套)、中纤板154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全国家具生产的重要一极。泸州、乐山、宜宾、雅安等地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积极走林浆纸一体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竹浆造纸等优势产业,分别形成了18、30、68、8万吨的竹浆生产能力,涌现了永丰纸业、银鸽纸业、金安纸业等一批著名龙头企业。各地林产业的竞相发展,推动了全省林产加工业的迅速增长。2009年,全省竹浆生产能力达168万吨/年,木竹家具产能达到2700万件(套)/年,均居全国第一。升达林业、国栋建设、永丰纸业、全友家私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其中宜宾纸业、国栋建设、升达林业已成功上市。
(五)生态旅游蓬勃兴起
2009年,全省接待生态旅游游客1.28亿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71.5亿元,为2005年的3.9倍。
乐山市拥有世界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沙湾美女峰等一批著名景点,生态旅游发展良好,2009年全市生态旅游总收入(含门票)近100亿元,共有经营户1863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雅安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05年以来旅游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加,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泸州市2009年森林旅游接待量269万人次,产值逾9.9亿元,农民从生态旅游上获得收入5 .16亿元。宜宾市依托蜀南竹海等景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2009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林业旅游收入 8.24亿元。
(六)科技兴林成效显著
科技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惠民效益的重要支撑。“十五”以来,围绕产业基地的优质高产,我省重点开展了巨桉组培苗的快繁技术、丛生竹定向栽培技术、核桃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高接换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专家开展了桉树、杨树、桤木、慈竹、绵竹、核桃、油橄榄等优良产业树(竹)种的适生条件和集约经营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围绕林产品精深加工和企业节能减排,鼓励和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积极探索院县合作、校地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引进、集成、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了高性能木竹材重组、板式家俱及强化地板生产、竹材平压、高吸附性竹碳加工、竹编工艺、油料提取及深加工、竹浆生产中的碱回收与木质素提取等一批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有6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累计建立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乡土树种开发、无公害林产品标准化等林业科技示范区10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1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各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集成和推广。内江市林业局结合造林工作统筹安排,对农户进行技术宣传和培训,推广集约经营技术,经营麻竹每亩年增加收入60元,增幅20%;选育推广南抗杨、意大利黑杨等优质品种,并实施杨树修枝、间伐等管理措施,每亩平均增加蓄积0.2立方米、增值80元。成都市应用更新复壮综合技术改造低效林,单位面积产量由0.5-0.8吨/亩增加到1-1.5吨/亩,每亩增加产值200-280元。遂宁市安居区以建科技推广示范片为抓手,先后建立了丰产竹林、工业原料林和优质经果林等示范片,辐射带动周边1万多亩低产低效林改造。
(七)林业投入不断增加
各地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并注重吸引社会资金开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农民及业主投入、国家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扶持等多元化投资格局。据统计, 2009年,结合工程项目,全省林业产业基地培育利用中央资金7.9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倍;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财政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达到8.2亿元,比2008年增长72%;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147.4亿元,比2008年增长80% 。成都市积极增加林业投入,2007年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500万元的林业发展专项资金,到目前,市财政已累计投入7505万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同时吸引社会资金2.53亿元,为政府投入的3.4倍。遂宁市2009年新发展经济林14万亩,投入7200万元。眉山市2009年落实财政、金融、林权抵押及林农小额信贷共2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
二、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我省林业产业底子较薄,困难中起步,发展不快、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仍较突出。
(一)林业经济总量不足
2009年,全省有森林面积2.5亿亩,占全国的8.5%,而林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5.4%,与我省作为全国林业大省的位次很不相称。与林业经济发达的省区相比,差距更大:我省现有森林面积是浙江省的2.6倍,但林业总产值不足浙江的60%。我省商品林用地是耕地面积的128%,而林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扣除国家政策性补助)仅占10.8%。林业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林业产业质量不高
低产低效林面积大、比重高、单产低、品质差是各地的普遍特征。以全省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较早、条件较好的乐山和眉山为例,乐山市现有低产低效林85.64万亩,占商品林总面积581.43万亩的14.73%;眉山市有低产低效商品林44.19万亩,占商品林面积的13.8%;全省低产低效林的比例则高达30%,木竹原料林平均每亩年生长量不足1吨,仅为发达省区的一半。加工企业分布不均、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与农民增收利益联系机制不完善,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强。全省规模以上林产加工企业467家,仅为总数的3%;80%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三)林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是区域发展失衡。林业产业特别是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低、中端产业需要在一定的运输半径内发展,客观上要求林业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相协调。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和丘陵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林业总产值偏低。成都经济区虽然商品林资源有限,却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林产加工企业,这种失衡既不利于林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利于主产区产业向高端发展。二是林业产业结构欠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明显不足。2009年,雅安市林业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63∶20∶17;广元市林业总产值中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为50:21:29,产业结构急需优化。
(四)林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以林业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雅安、眉山、乐山为例,雅安市青衣江流域竹木人工平均背运距离仍在1000米以上,竹木材运输成本很高,难有效益。眉山市林区因断头路多,公路通车能力弱,近20%的林产品处于采运经济半径边缘(2—3千米) ,致使10—20%的林产品难以开发。乐山市因林区交通条件差,预计有价值14亿元的林木无法变成商品,导致农民人均直接损失534元。
三、几点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和中央、省委提出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有大突破”的总体要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7]48号),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进一步加大林业法律政策的贯彻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要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全面深入地开展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宣传教育,在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依法护林治林、依法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意识和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措施,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制度保障:着力建立和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流转程序,搭建流转平台,逐步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促进集体林权公平、高效、顺利流转;进一步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采伐指标分配、采伐公示、绿色通道等制度,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降低林农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成效;对于发展潜力大、基础好、资源富集的边远地区,探索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培养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进一步加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力度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和林产业,加快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按照适地适树、定向培育、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以低产低效林改造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确保到2012年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300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切实解决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途径,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导向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拉动市县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入,加快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支持、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一是在中央造林补贴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省级及地方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并不断扩大造林补贴范围,提高投资主体的造林积极性。二是加大林业贷款贴息力度,在中央贴息3%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省级及地方财政贴息,切实降低林业融资成本。三是增加森林保险投入,积极开展保费补贴试点,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四是在多元化投入中要建立完善各类投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要做到扶持政策的全覆盖,又要注意保障农民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公平性,实现收益最大化,形成投入的稳定、长效机制。
(四)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区域林业特点,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着力解决布局不合理,低产低效林面积大、林地产出低、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等突出问题。一是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的关系,根据市场需求,把资源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把资源布局优化与产品加工布局优化有机结合,着力培育特色优势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进一步依托科技创新,大力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整合产业要素资源,积极发展工艺先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林业产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链,推动林业产业升级换代、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搭建产权流转、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招商引资、产品营销及融资平台,形成和林业产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的各类交易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林业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五)进一步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将林区生产道路、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快推进。二是要结合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创新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整合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开展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林换路、以路促林”、“以林木收购权换路权”等新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入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为加快林区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备的条件。三是要根据林区基础设施的特点,切实加强管理,明确和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