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
□本报记者 刘佳
绿树成荫、水清漾波,竹篱小院、灰瓦黄墙……4月初,记者走进2011年度全省“环境优美示范村”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林丰村,改建一新的彝式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村寨美景尽收眼底。
规划先行 建起彝寨现代民居
2011年5月,林丰村被纳入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村里就搬迁规划、房屋主体设计、配套设施完善等多方面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从多套规划方案中选出最具特色的彝寨现代民居样式:灰瓦、黄墙,屋脊、门窗、墙面以红、黄、黑三色搭配。村道两旁统一彩绘火苗、雄鹰、歌舞等彝族特色图案,民族味浓郁。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村道改造前的真实写照。“路面狭窄,坑坑洼洼,有时两个拖拉机对到一起都侧不过身。”村支书阿者可布说,在新寨建设过程中,村里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扩建了进村道路5.4公里,修建了连户路12公里,新建蓄水池1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米,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彝族群众的行路、吃水等问题。
边治边扶 带动就业兴起产业
以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村里还开展产业扶贫、就业帮扶等。
加强规范管理,首先要整治乱搭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材料乱堆等“五乱”现象。为此,村里探索了一套责任包干管理办法,即居民门前三包、邻里互助对帮、车辆归责到人、村道管理划片、干部分段包干,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格局。
村里还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开展环境清扫和文明劝导,并指导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约,使整治和保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通过改水、改厕、改灶“三改”活动,倡导睡有床铺、盖有棉被、坐有凳子、炊有灶台、餐有桌凳、食有碗筷、衣有衣柜、洗有热水的新生活“九有”标准。村里通过开展“新生活运动”流动红旗评比,奖励优秀,帮扶后进,大大提升了全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依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林丰村引资修建了6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500千瓦,解决了村里60余人的就业问题,劳务增收人均2万元。村里还改造党员示范茶园60余亩,带动一大批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工业原料林等产业,2011年,全村规模养殖野猪500头,种植藤椒、马铃薯等经济作物400亩,培育工业原料林12000亩,农民人均收入达5258元。
开展环境治理,靓了村寨,美了心灵,还鼓了钱袋,如今的林丰村成为令人羡慕的新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