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告慰先烈英灵守护精神家园

时间 2012-05-10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本报记者李传君
  5月9日,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并隆重开园。庄严肃穆的氛围,规模宏大的气势,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苍松塔柏间,一排排白色墓碑向远山绵延,成千上万枚红五星闪亮其间,诉说着墓碑主人对革命的忠诚、对人民的眷念。
  向长眠在此的英烈深深鞠躬
    “爷爷,我们来看您了……”陵园核心墓区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师参谋长吴展烈士墓碑前,两位老人奉上鲜花。他们是烈士吴展的长孙吴为牛和妻子王照美,受83岁的叔叔(吴展次子)吴方宜委派,不远千里,从济南赶来祭拜。
    吴展,安徽舒城县人,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后,他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牺牲于四川通江。“叔叔听说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并在今天举行开园仪式,说什么都要前来拜祭。但我们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不怎么好,所以我们代替他来了。”吴为牛哽咽着说。
    一份红红的签名簿,写满了对陵园修缮竣工的感慨,倾注着几代人的红军情。
    “我是带着父亲的心愿来的。”原南京军区空军政委李中权将军之子李洋难抑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在签名簿上写上:“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李中权将军祖籍四川省达县,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将军全家9人参加红军,5人先后牺牲。李洋说,爷爷李惠云1933年底在一次为红军传递情报时牺牲,因战事紧急,只能散葬于莽莽大巴山中。虽然97岁的老父亲离开战斗过的地方已经79年,但老人对这块热土、对这方百姓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5月7日,李洋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老将军对战友的牵挂,带着对爷爷的怀念,从北京来到王坪村。在占地150亩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区,17225座白色大理石墓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李洋代老父亲深深鞠躬。
  修缮后的烈士陵园令人震撼
    宏伟的“铁血丹心”雕塑生动地描绘了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前方红旗招展,军号长鸣、战马奔腾,红军战士振臂高呼、前赴后继;后方同志救死扶伤,人民群众箪食壶浆,送子、送父参军……
    “铁血丹心”雕塑位于陵园中轴线——新建的千秋大道上,道路两旁塔柏林立、菊香悠悠,从下往上共9个平台,须踏上数百步石阶,方能到达全国最大的红军集墓和红军烈士散葬墓群。25000多名红军烈士就长眠在这里。像一次特殊的集结,续写着赤胆忠魂!
    出席开园仪式的将帅后代和老红军后代们,无不为修缮后的烈士陵园所震撼,对四川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这样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的抢救保护表示赞赏和感谢!
    开国上将傅钟之子傅晓钟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了那么多烈士,红军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军烈士陵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告慰先烈、激励后人之举。修缮后的红军烈士陵园焕然一新,对后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很大。保护好陵园,就是保护好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开国上将洪学智之子洪虎说:“2008年以后我来过两次,这是第三次。这次来感觉新修缮的陵园很震撼。把原来的散葬墓集中到这里,非常好!散葬在通江各地就有17225名红军烈士,原来的集墓里有7823名红军烈士,加起来是25000多名烈士。革命不易,更应该珍视革命成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
    老红军魏传统的女儿魏芸认为,修缮后的红军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她由衷地感谢四川把革命烈士墓保存得这么好。“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儿子谢飞激动地说:“曾经,众多的革命先烈在这里与敌人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当我站在修缮一新、气势恢弘的红军烈士陵园里,我不仅向牺牲的千千万万的红军肃然起敬,而且为巴中400万儿女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骄傲。”
  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不少嘉宾参观后感到,巴中应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使其变成发展优势。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是当年红军修建的,长期以来,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十分不容易。在新形势下,对烈士陵园重新加以修缮,尤其是把散处在通江各个地方的红军遗骨、陵墓集中起来,这是一个重要举措。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光荣的历史,这种历史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动力,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来说也是宝贵的资源。“我希望巴中人民特别是通江人民珍惜这一历史,用好这一资源,把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好、保护好,发挥好作用。”
    紧邻红军烈士陵园的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这次也经过了重新修缮,围绕着一座座古老的川北民居风格的院子,种植了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植物。当年红军缺医少药,常用中药材救护伤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英勇地同敌人作斗争,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姚晓曦说:“通过对陵园的修缮,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通过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后辈们不断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全国卫生系统把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能使全国卫生系统的同志们发扬革命精神,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人民造福。”
    团省委书记张彤认为,陵园的修缮竣工,是对巴中红色旅游的促进和提升,“我们要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弘扬红军精神、追随红色足迹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传承红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载体,是巴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巴中当前要传承红军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快发展,把巴中的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