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闭幕,陶武先强调
本报讯 (记者 王小玲)10月11日,省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闭幕。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强调,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开发式扶贫方针,“靠发展缓解贫困、靠科学发展消除贫困”,带着感情、肩负使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履职尽责,献计出力,为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新贡献。
陶武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事业成就举世瞩目,我省扶贫开发“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胜利”。新阶段扶贫开发是“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综合性扶贫,贫困成因复杂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工作推进连片化,标准和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要以人为本,着力扶“人”,更加自觉地以“贫困者”为本位,努力让贫困人口生活有保障、活得有尊严。要稳定解决温饱,消除绝对贫困,重视返贫治理,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基本权益,着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促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关心贫困者物质层面的需求,还要关心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尊重其人格,关怀其心理,引导其观念。
陶武先强调,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要以产业为基,着力扶“业”。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产村相融,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一要突出优势特色。扶贫兴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域优势,打好优势牌、走出特色路,要立足功能分区定位特色,扩展比较范围找准特色,推动要素集聚创造特色。二要突出设施配套。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水、路、电、气、网等建设和城镇设施配套,加快区域性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元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格局;经济实用,既抓建设重质量,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又抓使用重效益,明确责任、管护到位。三要突出机制构建。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责权对等的运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和经营活力,实现政府尽责、企业发展、农户致富。注重利益联结,使各参与主体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取和分享利润;注重风险规避,既考虑到 “赚了怎么分”、还协商好“亏了怎么办”,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注重权益保障,政府要促进各方自觉履行义务,并推动“组织”起来的农民提升在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责任,增加投入,与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等相结合,集中力量改善特殊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使他们在安“居”的基础上乐“业”。
陶武先指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要以能力为要,着力扶“能”。既立足当前抓培训,又着眼长远强教育,在实践中提升扶贫对象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等能力,促其“由数量型向素质型、体能型向技能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培训以长技,按市场需求培训,与企业联合培训,借外力改善培训,促进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实践以强能,强化实践理念,搭建实践平台,以劳务服务强能力,以示范带动强能力,以自主创业强能力;教育以增智,加强教育“上游干预”,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提升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能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同时,要“扶贫先扶志”,引导和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变“苦熬”为“苦干”、变“他扶”为“自立”。
陶武先说,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要以效益为重,着力扶“实”。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统筹的主体,只有规划科学、执行有力、责任到位,才能攻下难关、扶出实效。规划定位重项目,抓住规划引导和项目落地两个重点,形成以项目为支撑的 “实体规划”,落实规划责任,调动群众参与,加强科学论证;工作推进重统筹,统筹政策,统筹资金,统筹力量,坚持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扶贫,协调综合推进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格局;公共服务重均等,既提供教育、卫生等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又提供分配、保障与福利等公平性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重科学,建立动态监测、综合评估和严格问责机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相关人事事项。
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吴正德、陈杰、陈次昌、解洪、黄润秋、刘道平、方小方,秘书长吴果行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