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您和毛泽东还是30岁,但是,我也知道在你们的前头仍有很多岁月。假如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要亲一亲它的土地”,在给朱德的信中,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这样写道。
1946年12月1日,朱德六十寿辰。在祝词中,周恩来为何说“亲爱的总司令,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这是因为,史沫特莱正在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1937年,史沫特莱到达延安,对朱德进行专门采访后,就决定撰写这部传记。为搜集素材和资料,在她的恳切要求下,朱德每周抽出两三个晚上与之交谈,共进行了几十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上了前线。不久,史沫特莱也来到前方,继续在战斗和工作中以及球场上,仔细观察朱德达一年之久。
1945年夏天,史沫特莱往花瓶里插上楠木枝,那是挂念童年在楠木林中度过的朱德。在这种充满着浓厚中国气息的环境中,她不仅忠实地叙述朱德六十年的革命生涯,而且生动地描绘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壮丽画卷,还精心地记录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细节。正是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深厚感情,让《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这部巨作与《西行漫记》并列,在西方学术界一直被列为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经典著作,已出版日、德、俄、法等八个语种的译本。
朱德的伟大道路,史沫特莱写作这部40万字著作的艰辛之路,让人不禁想起鲁迅《故乡》中的名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言而喻,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充满崎岖与艰险。1950年史沫特莱去世,直至1956年,《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才得以问世,1979年出版中译本。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是忠于中国的。”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友人,被周恩来誉为“一个伟大的美国人”。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解中国以后,她就致力于介绍中国,并服务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1933年出版的《中国人的命运》,可以说是中国农民的血泪史。1934年出版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相告诉了全世界。史沫特莱曾穿梭于炮火纷飞的中国抗日战场,出版了《中国反攻了》《中国之战歌》,并鲜明地指出: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的是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