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人大历史展陈资料室收集工作中,我翻阅到了2000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高县人大代表“三访”活动资料汇辑》,该活动开展后,全县14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跋山涉水,切实发挥“真代实表”作用,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访出真情、访出实情、访出感情,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了好事实事。
阅览此书,我认为,这是当前落实“四下基层”常下常新的生动载体,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路径,值得进一步学习推进。
自1992年《代表法》颁布以来,高县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地方视察时强调:要重视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加强代表同选民联系。2000年3月,高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开展“三访”工作,即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走访县人大代表,各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和机关的人大代表普遍走访农村的人大代表,农村的各级人大代表有针对性地走访5至10名选民。县人大常委会要求,“三访”不能空访、空谈,不是下乡催粮催款、检查工作,而是以“公仆”的身份去接受代表和选民的监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收集意见,解决人大自身建设和各级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代表、选民和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统计显示共走访县人大代表178人、乡镇人大代表1175人、选民18470人,收集批评意见968条,为群众好事实事836件。选民由衷地说:“过去我们反映问题找不到人,现在代表走到家门,有啥说啥,成了我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和代言人。”2000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办公厅新闻局时任副局长陈广君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人大杂志社等八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一行12人到高县进行采访报道。
通过开展“三访”活动,以全体人大代表为主体,彰显人大工作的人民立场,把代表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密切了代表和选民的联系,融洽了干群党群关系;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贯彻《代表法》,增强了人大代表意识;县乡人大和政府主动接受选民监督,推动了工作;为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发挥代表作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新征程、新时代,要切实把“人民”二字贯穿人大履职全过程,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做好做实闭会期间代表工作,真正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做到实处。
笔者认为:“三访”就是“四下基层”的载体,要具体地、现实地、有效地体现到人大工作实践中,各级人大代表要深入学习领会“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方法。拓宽“三访”的渠道和内容,在“四下基层”“三访”中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民情民意“调研员”、信访接待“调解员”、现场办公“服务员”,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地想办法、解问题、促发展,让群众的“呼声”变为“掌声”。
信访接待下基层。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要组建法律专业代表小组,深入基层开展接访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面对面答疑,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真心访民情、倾心听民声、耐心纾民困,解疑答惑,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现场办公下基层。以代表家、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依托,专业代表小组“入站进家驻点”,设立代表接待日定期接待选民,适时开展一次代表行动,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解民忧,从“下基层”转变为“在基层”,“家、站”常用、代表常来、实事常办成为闭会期间代表工作新常态,推动有价值的民情民意有效转化为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调查研究下基层。以“三访”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特点和优势,树立为民情怀,拓宽社情民意收集渠道。以乡镇人大“家、站”为窗口,代表面对面听取意见,或设立征求意见箱,收集社情民意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及时予以回复;要进村入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找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找到症结破解问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惠民举措;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基层一线去开展调查研究,直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复杂问题、瓶颈问题、短板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人大代表身处联系群众的第一线,肩负着将国家政策宣传到位的重要工作。或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组织开展巡回宣讲,或以院坝会、进家入户等形式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激发代表履职活力,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各级人大代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办法“四下基层”,传递各级人大代表的好声音、展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好方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贡献人大代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