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基层的人大干部,脑海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记忆又再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最初的记忆,源于选民证和“画圈圈”
最开始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接触,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当时我是乡镇的一名人民教师,有一天单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叫去拿选民证,说是社区选人大代表了,要去“画圈圈”。拿到选民证,我左右端详,认认真真看了半天,终于对自己的政治权力有了实感:自己成年了,可以参加选举了!
当天的选举现场很热闹,甚至是有点嘈杂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带上选民证,在选票上画了几个“圈圈”。这是我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吹着寒风、背着背篓到乡村
2007年我从教师队伍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按镇上工作安排,要选人大代表。
凌晨大概五点过,天还蒙蒙亮,单位规定所有工作人员要到所联系的村去,指导各选区开展人大代表的选举。坐上摩托车,寒风呼呼吹着,这就是此次选举给我的第一个记忆——冷。
到了村上,镇上的机关干部被分成几个组,和村社的干部一起,背上背篓,拿起票箱,走家串户,去老百姓家中请大家选人大代表。
手电筒“照亮”选举路
2010年,我在村上兼任支部书记,初去任职就遇年底换届选举。
这一次,我对选举的法律性、程序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选举前一天,我没回家,第二天早上,凌晨四点就早早到办公室了,选举工作人员也都到了。按照程序把工作安排完,各选区从主会场把选票领去,也是实行流动票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74岁的老支部书记雷书记,他已经退休多年了,但一直是村民小组选举工作人员,当流动票箱从主会场出去时,还不到六点。
正是大冬天,天还没亮,下着雨,阴冷阴冷的。所有人都穿着雨靴,拿着手电筒。我看天黑蒙蒙的,担心老书记的安全怕他路滑摔跤,本想让他在办公室休息,他却坚定地说“不行,选举是件严肃的事情,咋能因为路滑就不去呢。”说完就拿起手电筒和拐杖,兴冲冲地消失在雨夜中。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选举的尊重与重视,手电筒照亮的不仅是选举的路,更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与责任。
一次“选举无效”的故事
转眼来到2017年,又一年的选举开始了,其中我负责联系的村在以往每一次选举中,都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一次,我格外小心谨慎,每一个环节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魔咒”。
在清点选票现场,收回选票比发出的选票多出10张,现场工作人员都愣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我到达主会场后,听工作人员报告,收回的选票比发出的选票多了10张。
怎么办?我马上要求工作人员再次清点选票,得出的结论与上次一样,只能当即宣布本次选举无效。
工作人员和村民代表都懵了,4000多选民的大村,选举无效意味着要重新选举。已经是下午1点多,工作人员们匆匆吃了点面包,喝了点水,又重新开始选举。
工作组同步了解选票多出10张的原因,结果发现是一个村民小组的工作人员在发出选票时,没有仔细清点实际发出选票的数量,直接将选票封条上的选票数量当作了发出选票数,造成多计了10张选票。
直到夜幕降临,当天的选举才结束,工作人员们都感叹,选举的程序和环节都得仔仔细细、老老实实干,不然就要惹麻烦,甚至犯错误。
选举纪律好严
2021年,换届选举又开始,选举开始之前铺天盖地的换届选举纪律就已经宣传到村到组到户。
选举当日,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步入选举会场,工作人员戴着鲜红的工作牌,会场上鸦雀无声。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响起,选举主持人铿锵的话语,坚定的语气,宣读着选举的各项程序和要求,在场选民依次投上了表达自己意愿的选票,当场清点选票、宣布选举结果。选举结束,走出选举会场的老孙头说:“几年没参加选举了,现在的选举好严哦,不过严点好,免得有人做假!”
我是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