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决策部署,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全面深化国资国企管理改革,持续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着力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推进落实全民所有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有效提升国有资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省企业(不含金融企业,下同)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共计26.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4%;负债共计16.97万亿元,增长16.26%;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共计9.56万亿元,增长12.94%。
(一)企业国有资产。全省国有企业共计13490户。资产总额16.93万亿元,增长15.65%。负债总额10.99万亿元,增长15.37%。所有者权益5.94万亿元,增长16.17%。其中:国有资本权益总额5.22万亿元,增长16.14%。营业总收入2.09万亿元,增长8.85%。利润总额1296.47亿元,增长21.11%。净利润932.96亿元,增长24.44%。上交税费1363.39亿元,增长13.54%。分行业看,全省企业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以及建筑业。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全省国有金融企业共计335户。资产总额6.03万亿元,增长15.7%。负债总额5.34万亿元,增长16.51%。所有者权益总额0.69万亿元,增长9.77%,其中: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0.51万亿元,增长12.86%。全省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12.63%。营业总收入0.15万亿元,增长11.87%。利润总额513.48亿元,增长21.79%。净利润423.08亿元,增长19.24%。上交税费254.29亿元,增长16.4%。
分行业看: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占比最大。截至2023年末,全省银行类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分别为38264.62亿元、1097.84亿元,占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的比重为63.47%、21.64%;证券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分别为2149.81亿元、193.17亿元,占比为3.57%、3.81%;保险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分别为166.52亿元、14.72亿元,占比为0.28%、0.29%;担保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分别为716.46亿元、527.24亿元,占比为1.19%、10.39%;金融控股公司及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为18989.57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57万亿元,增长6.65%。负债总额0.65万亿元,增长4.16%。净资产总额为2.92万亿元,增长7.21%,其中,行政单位资产1.95万亿元,增长7.79%;事业单位资产1.62万亿元,增长5.31%。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全省国有土地面积2233.84万公顷。其中:建设用地73.97万公顷、耕地8.66万公顷、园地2.94万公顷、林地1225.18万公顷、草地630.84万公顷、湿地91.07万公顷、水域73.75万公顷、其他土地127.44万公顷。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区3786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0种(135个亚矿种)。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气、页岩气、钒矿、钛矿、锂矿、石墨(晶质石墨)等,其中,钒矿、钛矿资源量排名全国第一,锂矿(Li2O)资源量排名全国第二,石墨(晶质石墨)资源量排名全国第三。全省有效期内探矿权496宗,登记面积3923平方千米,以勘查金矿、铜矿、铅矿等矿种为主。全省有效期内采矿权1994宗。全省水资源总量2166.79亿立方米。国有森林蓄积量11.64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478个,占地面积13.02万平方公里。
需要说明的是,从全国情况来看,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均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暂无法准确显化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优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国资国企管理改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全省企业国有资产总额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利润总额、净利润增幅均超15%,上交税费增长超10%。
1.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功能。修订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办法。加强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2023 年全省国有资本收益163.98亿元,增长14.9%;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95亿元,调入比例达58%,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体现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强化资本金注入,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支持省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用于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的支出68亿元,占支出总量的84%。
2.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发展,发起设立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在“六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同比增长20%。深化川渝国资国企合作,成渝经济圈发展基金成功落地子基金6支、首批子基金近100亿元。省属国企与资阳、德阳、攀枝花、内江4个地市签署合作协议共计123个、协议投资额超2000亿元。乐山、资阳等川渝两地13户大型国有企业出资45亿元组建双城信用增进公司,助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3.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连续两年获评A级,为西部省份唯一。巴中恩阳、阿坝红原等6个省内民用运输机场全面完成整合、新开航线17条,与双流机场、天府机场形成双核引领、集群发展的“2+10”新格局。组建并推动四川人才发展集团、四川交易集团挂牌运营。宏明电子等获评“科改”标杆,“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均达到10户,总户数位居西部第一。华丰科技成功实现科创板上市,九洲集团入围“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推动西南联交所在21个市(州)设立分支机构,建成全省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产权市场,实现产权交易机构省内区域全覆盖。
4.完善评价监管体系。创新开展企业经营综合评价,建立53项具体评价指标,对省管企业逐一“画像”、精准施策。首次出台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办法,聚焦16项重点财务指标实施差异化分类评价。强化出资人审计监督,开展出资人审计项目5项,查出企业违规投资、内控不到位、法人治理不完善等问题319个。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属监管企业境外资产监督检查试行办法》,填补了境外国有资产监督检查的制度空白。强化债务风险全过程监督,全国首个省属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实现对18家一级集团、158家二级企业、50家三级企业债务风险情况线上动态、穿透式监测预警。
5.审慎稳健开展境外投资。聚焦境外投资监督追责和风险防控,强化境外投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管。2023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境外子企业共110户,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越、澳、德等地,资产总额533.83亿元、同比增长2.35%,利润总额9.85亿元、同比增长88.34%。
6.落实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国企“1+1帮1”带县三级联帮机制,78户国企立足产业优势,托底性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持续和新增落地项目总投资超155亿元。全省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深挖岗位潜力,持续扩大招工规模,2023年全省各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提供岗位4.2万个,实际招录3.2万人,举办各类招聘会800余场次。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聚焦加强省属金融企业投资监管、考核分配、产权管理、风险监控、党的建设等,引导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企业更加有效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微观经济、实体经济。
1.强化监管,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出台《四川省管金融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不同类型投资项目管理要求。制定《四川省省属国有金融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试行)》,健全省属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认真开展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工资总额管理等,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2.优化布局,支持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国宝人寿成功实施增资扩股,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理顺金控集团股权关系,不断完善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功能体系。完成省农商联合银行组建,健全公司治理架构、增强企业发展动能。
3.聚焦风险,强化风险监测防控。规范省属金融企业风险监测季度报告工作,按季编印省属金融企业风险监测报告。研究制定企业主要风险指标预警规则,提升企业风险信息化监测水平。强化与金融监管部门协同配合,召集监管部门研究省属金融企业风险防控工作。
4.服务实体,推动财金互动提质增效。采取激励奖补、贷款贴息、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政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抓好财金互动政策落地落实,全年兑现财金互动奖补资金13.87亿元。加力实施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再贷款贴息、支农支小贷款贴息,创新实施消费信贷财政贴息、提高支农支小贷款贴息标准等财政金融政策。高质量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全年拨付中央和省级农业保费补贴资金约45.2亿元,获得中央特色农险奖补资金5.8亿元,位列全国第二,推动在77个产粮大县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
5.优化引导,推动融资担保增量降费。全力推动融资担保增量降费,将资金由“事后清算下达”转变为“事前激励引导”,全年兑现奖补资金3.22亿元,更好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增业务、优结构、降费率。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评审确定全省第三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达到94家。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围绕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要求和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标,切实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夯实资产配置等基础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强化资产盘活利用。
1.健全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构建起从资产配置、管理使用到盘活处置、收益收缴的全链条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为主线、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为支撑、多项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2.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创新制定交通运输执法和应急、生态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等领域专用设备配置标准,从源头上提升资产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印发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建立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链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加强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要求,从严从紧加强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印发《四川省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管理实施办法》《四川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四川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购置更新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省级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标准。编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维修三年规划,强化维修项目预算评审,加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租用管理,研究修订省直机关租用办公用房资金管理办法和价格限额。
4.强化闲置低效资产盘活利用。建立全省资产盘活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定期报告制度,聚焦闲置或低效运转的房屋构筑物、土地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重点资产,推动省级部门通过移交收储、集中拍卖、公开招租、调剂共用等方式,分期分批推进资产盘活利用。指导基层创新采取充实办公用房、改作公益设施、支持产业发展、市场化处置变现、补充国有资本等方式优化配置和盘活处置。
5.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指导各级各部门将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文物文化、在建工程等资产登记入账,规范和加强各类资产会计核算和入表反映。稳妥推动省级部门解决权属不清、权证遗失等问题,鼓励支持市州完善房屋权属登记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着力破解资产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提升资产数据质量提供良好支撑。
6.助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1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围绕病有良医、幼有善教、学有优教、住有宜居、文有可及等重点领域,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产建设与利用。新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35个,建成省、市、县三级医疗质控中心60个、1060个、4686个;推动24个县(市、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建设义务教育学区732个;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5万套(间),新开工改造棚户区6.83万套;建成天府新区文化中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城市新地标;推动22万余个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稳定运行,4700余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群众开放。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强化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1.推进重大制度建设。将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5个地方性法规项目纳入省人大常委会2023—2027年立法规划。开展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论证。《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获得国家林草局批复,出台《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修订《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完成《四川省自然资源督察办法》立法审查。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土地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会同重庆市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
2.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四川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5.7万亩、闲置土地6.5万亩。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4万亩。指导14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区),数量居西部第一。
3.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19.2万公顷。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效益补偿,管护湿地762.56万亩。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示范工程,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39公顷。印发《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开展碳汇试点示范。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退出工作。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全国第13位,较上年前进3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
4.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全面推行田长制,基本实现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推进流出耕地恢复补充,2023年耕地净增加约64万亩,实现连续三年全省耕地面积净增加。锂、铍、稀土、晶质石墨、磷5个战略性矿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2023年省级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提交矿产地4处,推断磷矿石量39亿吨、晶质石墨矿物量3032万吨、铜金属量42万吨。
5.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省级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统筹力度,全力保障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用地。单列计划指标2万亩,兜底保障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全省获批建设用地1467件、49万亩,较2022年增长426%、243%,有力保障了成达万高铁、孟底沟水电站等一大批国省重大项目及宜宾动力电池、乐山电子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全省省级以上园区供应工业用地683宗5.7万亩,首次实现100%以“标准地”方式供应。全省出让矿业权54宗,实现出让收益142.82亿元,居全国前列。
6.着力夯实管理基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工作。上线运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持续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统一确权登记公告、登簿。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及资产清查深化试点工作。完成园、林、草地分等定级,首次形成反映全省各地园地、林地、草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劣的等别成果。持续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摸清林草资源家底。持续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评价考核体系研究。配合审计厅制定我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全省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加强国有资产资源统筹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扎实推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九绵高速、成绵扩容高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推进成达万高铁、资乐高速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进绵遂内铁路、马楠马相迪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开展省属企业成本管控专项行动,推动省属企业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开展空转贸易、走单贸易、融资性贸易等专项整治。进一步拓展实施出资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重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
2.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整合组建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投资并购基金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四川发展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打造国资基金矩阵,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优势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力争省属企业在六大优势产业投资额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更大力度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交通、未来信息、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国有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深化央地、企地和银企合作。
3.深化改革提升行动。指导省属企业“一企一策”实施分类改革和差异化管控。推动组建数据、科创投资、粮油储备等企业集团,加速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健全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规范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双示范”行动,培育更多“科改”“双百”企业。加快宏明电子、交大光芒等企业上市培育。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推进“蜀创源”科技创新基地、“天府清控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四川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联合清华大学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
4.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制定省属企业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方案,开展高负债企业治理专项行动,用好省属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严控永续债规模,严防债券违约和隐性债务。加强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推动市场化转型,稳步化解债务风险。规范境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严控高风险地区投资,落实境外公司财务负责人选派制度。深刻汲取“8·21”山洪灾害教训,制定《省属监管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筑牢国资国企安全防线。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加强企业治理创新。探索建立金融企业国有股权董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省属金融企业国有股权董事管理办法,切实推动省属金融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
2.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指导完善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治理,规范投资管理,加快建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风险可控的现代中小商业银行集群。推动四川产业基金优化业务布局,引导其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千亿级母子基金集群引领带动作用,支撑重点产业、成果转化、项目导入等重大领域发展。做实金控集团,指导其彻底理顺对相关划转企业的管理。推动四川银行壮大规模实力,提升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宝人寿新一轮增资扩股,增强资本实力,力争实现扭亏为盈。
3.推动“1+3”财金互动。加快构建“1+3”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进一步聚焦支持重点、优化支持方式,提升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和精准度,引导金融服务“天府粮仓”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完善省属金融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化、差异化、精准化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健康经营发展。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全面清查资产资源底数。组织开展全省国有资产资源“起底式”清查,建立省政府统一领导、省级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市县政府分级实施的工作机制。制定“1+5”清查方案,将全省4万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和1万多家国有企业的资产资源纳入清查范围,通过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系统完备的清查方案、全面清晰的统计报表、安全有效的信息支撑,摸清底数和使用现状,分类建立明细台账
2.推动县域重点资产盘活。印发以县域为单位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工作实施方案,分类清理闲置学校、村卫生室、办公场所、站所用房等资产,指导县(市、区)建立台账,理顺权属关系,提升资产盘活利用质效。
3.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组织省级部门开展2023年度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强化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与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的协同和结果共用,将评价结果与部门以后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挂钩。推动和指导市县财政开展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促进部门加强资产管理基础。
4.探索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调研,做好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和经验总结。探索研究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登记管理机制,选取部分管理基础较好的省级部门和市(州)开展试点,为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夯实基础。
5.推进省级资产统筹调剂。推进省本级实体公物仓建设,谋划建设省级“数字”公物仓,动态掌握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存量结构、使用状况和更新需求。逐步完善公物仓定点储存、统一配置、统筹调剂、集中处置等功能,探索公物仓跨区域跨层级共享共用有效路径。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
1.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进已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加快推进尚未获批的各级各类规划审查报批,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规划依据。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推动系统上下贯通,逐步扩大应用场景。
2.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实景三维建设,选取黄河、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点流域、区域,探索建设生态系统监测评价预警体系。推进生态修复制度创新,定期发布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信息。指导西昌等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试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3.持续做好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围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新形势下土地储备管理、国有存量土地资产盘活等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