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晚霞正艳

时间 2017-07-31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面临大街的小区大院有一块僻角的旮旯地,约十来米见方,横七竖八地堆放着石块、瓦砾,是大院里的人多年来各自打扫“门前雪”时共同“需要”而又共同“遗忘”的地方。
  一天,回到小区小儿子家居住快满一月的刘爷爷背着手在这块旮旯地转了几个圈圈,忽然对社区大院的人们大声嚷嚷道:“这里的 ‘旧章程’得变变。这块旮旯地得改作一块苗圃,栽上花!”
  “栽花?”霎时,大院的人们惊讶得围上来哄笑开啦:刘爷爷,您都快满80的人了,哪来这闲心?算了吧!这块地都是大家遗忘了好多年的地方了。再说,也还有它的方便之处哩!就算您老人家能种上花,又能欣赏几天?还不如伸伸展展、安安心心地多活些年头……
  略显佝偻的刘爷爷先是呆呆地望着哄笑他的邻里邻友、劝告着他的儿媳儿孙们,接着又狠狠瞪了他们一眼,然后颤颤巍巍地蹲下身子,使劲地搬动起旮旯地里那乱七八糟的东西来。不多时,刘爷爷又扛来一把小锄头,默默地刨挖起来。看热闹的怔住了,面面相觑了好一阵。
  不知有谁喊了一声:老人家都干开了,还呆着干啥?大伙这才猛地醒悟过来,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干开了……
  10多天过去了,平整后就撒上草籽又栽上小树苗的这块约八九平方米的旮旯地开始变绿了。背着双手佝偻着腰在这块地边转来转去的刘爷爷发出了一阵会心的笑。
  不久,刘爷爷又开始“瞄”上了这个社区周围团转那些垃圾遍地、杂草乱生的荒芜之地。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出入大院的人们,便常见一位步履迟缓的老人,或荷锄松土,或执壶浇苗,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小区周围团转那些垃圾遍地、杂草乱生的荒芜之地先后一个一个地变得整洁了、花红草绿了。
  再不久,刘爷爷又开始“瞄”上了小区每家每户的空地。
  小区里每家每户都留有6平方米的阳台和门前一块约10平方米的小绿地。居住在这个小区的,大多是平民。平常,他们习惯种点蔬菜供自己家吃。对植物绿化,他们不仅大多没有兴趣,而且其中不少家庭还把原本已有的绿化带铲掉,种上了各种蔬菜。
  为了示范,刘爷爷先从自己小儿子家开始,老人家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精挑细选、精心培育阳台和门前的小绿地,就连绿地路径边缘上摆放的块块小石头,他都要亲自挑选和摆放,并拼成各种形状。接着,种上了紫藤、石榴、玉兰、含笑、腊梅、月季、红枫、绿枫等几十种花草。
  闻讯而来的社区居民们纷纷推开了刘爷爷小儿子家的大门,扑面而来的绿色充满了他们的视线。
  苗通人心,花解人意。
  很快,大院每家每户的阳台、小花圃变得愈来愈绿荫媚人、花枝招展了。
   
  注:作者现任省人大代表、九三中央专委委员,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并系中国首届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和中国年度绿色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散文、随笔、诗歌、散文诗、杂文、故事等文体写作。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人民政协报·文化副刊》《中国文艺报》《光明日报·文学副刊》《中国经济时报·芥子园副刊》《中国旅游报·江山文学副刊》《中国环境报·文化副刊》《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法制日报·文化副刊》《检察日报·绿海副刊》《人民法院报·法律文化副刊》《河南日报·文学副刊》《湖南日报·文学副刊》《新疆日报·文学副刊》《陕西日报·文学副刊》和《民间文学》《散文》《中国人大》《诗选刊》《中国群众文艺》《中国通俗文艺》《龙门阵》《故事会》《荒原文学》《散文诗》《巴蜀风》《蜀道》《嘉陵江》《剑门关》《九寨沟》杂志等多家报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益得斋》(1—3集),随笔集《翟峰履职笔记》,作品多次获全国征文奖。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