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黄锦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四川省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目前,全省和省级2008年财政决算已汇编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常委会报告2008年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查。
一、2008年全省及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2008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省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运行情况良好。
(一)全省财政决算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决算及平衡情况
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41.66亿元,为预算的109.2%,增长18.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23.0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1%,增长15%;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201.4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8.5%,增长24.5%。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666.14亿元,增长18.5%,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3%。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48.83亿元,为预算的91%,增长67.6%。
按现行财政体制和有关政策办理省与中央的财政结算后,全省2008年一般预算决算的平衡情况为: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1.6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收入142.09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621.06亿元(其中:原体制补助收入3.4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62.67亿元、调资转移支付补助168.0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52.12亿元以及结算补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134.8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190亿元(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478.93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结余0.4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48.49亿元、调入资金10.12亿元后,总收入为3253.86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2948.83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5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0.44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0.4亿元、调出资金8.37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291.32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9年继续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89.27亿元,全省实现累计净结余2.05亿元,其中当年结余为-15.83亿元。
2.基金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
2008年,全省基金收入完成717.09亿元,为预算的145.8%,增长11.1%;全省基金支出完成726.07亿元,为预算的81.4%,增长20.5%。本年收入加上中央补助收入33.06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42.25亿元、调入资金9.43亿元后,总收入为901.83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726.07亿元及调出资金9.58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66.18亿元。
(二)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
2008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2.57亿元,为预算的116.1%,增长17.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48.78亿元,为预算的101.8%,增长18.3%;非税收入完成73.79亿元,为预算的220.3%,增长12.3%。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1.4%。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82.73亿元,为预算的76.8%,增长40.3%。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其他重点社会事业支出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2008年省级一般预算决算的平衡情况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322.57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收入142.09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621.0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190亿元(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478.93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结余0.04亿元、市州上解省6.24亿元、省级上年结余收入120.24亿元、调入资金6.27亿元后,省级总收入为2408.51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82.73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5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0.04亿元、对市州税收返还120.53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569.37亿元(其中:原体制补助6.3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98.79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33亿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151.3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5.33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24.03亿元以及结算补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其他财力性补助124.2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209.79亿元(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支出563.54亿元)、调出资金5.76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15.79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9年继续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115.72亿元后,省级净结余为0.07亿元。
2.基金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
2008年,省级基金收入完成88.79亿元,为预算的139.8%,增长38.2%;省级基金支出完成64.09亿元,为预算的62.1%,增长31.9%。本年收入加上中央补助收入33.06亿元、市州上解收入0.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6.73亿元、调入资金5.76亿元后,总收入为164.84亿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64.09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5.33亿元、调出资金6.28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39.14亿元。
以上2008年省级财政决算,请予审查批准。
2008年是我省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财政既要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额减收,又要应对应急抢险、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巨大增支。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狠抓增收节支,支持改革发展,强化公共保障,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加快灾后重建进程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收支规模继续扩大,财力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0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接近3000亿元,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3%,在大灾之年不仅没有出现短收,而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没有出现下降。全省可用财力达1773.81亿元,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为6.9万元,比上年增加1万元,增长16.9%;其中,县级人均财力5.2万元,比上年增加0.7万元,增长14.9%。
二是支出结构更加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以及“八项民生工程”、“富民安康”、“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等重大支出需要,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低保提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面、新农合扩面提标等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2008年,全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和产业发展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2.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是控债化债机制基本建立,化解政府性债务成效显著。通过建立覆盖省、市、县、乡和村级的债务项目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对全省各级政府性债务的实时、动态管理。建立了化解县乡政府性债务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各地控制和化解县乡政府性债务的积极性。截止2008年底,全省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较上年底减少28.52亿元。初步构建起符合省情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逐步规范各级政府举债行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2008年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余额较上年底减少33.84亿元,有135个县(市、区)锁定的“普九”债务已全部化解。
四是财政改革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省财政建立了部门预算编制联审制度,强化了对省级专项预算的审核管理;建立了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基础信息库、工资直发系统与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针对预算编制粗、执行进度慢、资金结转大的问题,省政府批转出台了加强省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支出绩效考评范围进一步扩大,绩效考评分类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强化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加大了预算执行监督力度,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快,全省20个市(州)及139个县(市、区)实现了光纤联网,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非税收入征管系统。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经历地震灾害等特殊困难和考验后,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一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还很艰巨。政府间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二是财政稳健运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基础不牢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三是财政监管机制有待创新。面对与日俱增的庞大支出,监管责任不到位、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方法不适应的问题还较突出。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
二、2009年1至6月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目标,认真落实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经济呈现逐步回升的发展态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1至6月全省及省级财政收支预算变动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050.6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99.6亿元,1至6月均未发生变动。
全省支出预算有两项变动:一是上年支出结转结余增列支出预算289.27亿元;二是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专项拨款补助等增加支出预算1027.19亿元,两项共计增加支出预算1316.46亿元。全省财政支出预算由年初的1804.65亿元变动为3121.11亿元。
省级支出预算有三项变动:一是上年支出结转结余增列支出预算115.72亿元;二是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专项拨款补助等增加支出预算1027.19亿元;三是省下达市(州)各类专项拨款补助及其他补助等共计877亿元,相应调减省级支出预算。以上品迭后,增加支出预算265.91亿元,省级支出预算由年初的391.9亿元相应变动为657.81亿元。
(二)1至6月全省及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省财政收入止跌回升,增幅在波动中保持了总体趋稳态势,财政支出大幅增长,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
1.全省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至6月,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5.41亿元,为预算的56.7%,同比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44.34亿元,为预算的55.4%,增长12.8%;非税收入完成151.07亿元,为预算的60.7%,同比增长3.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35.19亿元,为计划的55.5%,增长8.7%。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126.76亿元,为计划的57.4%,增长4.9%。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957.35亿元,为计划的56.5%,同比增长9.3%。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26.13亿元,为预算的42.5%,增长54.7%。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33.88亿元,为预算的47.8%,增长1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8.89亿元,为预算的55.1%,增长13.5%;医疗卫生支出70.69亿元,为预算的43.1%,增长76.6%。
2.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至6月,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9.76亿元,为预算的56.7%,同比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8.34亿元,为预算的54.5%,增长11.1%;非税收入完成21.42亿元,为预算的77.9%,同比增长13.5%。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2.8亿元,为预算的36.9%,增长47.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59.06亿元,为预算的65.7%,增长34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42亿元,为预算的43%,增长24.7%;医疗卫生支出5.12亿元,为预算的20.9%,增长28%。
三、2009年1至6月财政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上半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级财政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在加快推进灾后重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集中财力,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中央关于灾后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策部署,各级财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好灾后重建资金保障工作。
一是努力筹措重建资金。经积极争取,财政部共下达我省2008年—2010年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包干总数2203.43亿元。截至6月30日,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我省灾后重建基金预算1153.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通过压缩公用经费、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增量、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等办法,千方百计筹集重建资金。省财政集中财力重点用于建立省级重建基金,三年恢复重建期间将安排重建资金270亿元;灾区市县财政也把财力增量主要用于恢复重建。此外,各级财政还十分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实施贷款贴息、BOT融资等方式,带动民间资本投入灾后重建,努力做好灾后重建资金平衡工作。
二是及时下达重建资金。除农村住房和城镇住房重建资金根据房屋损毁数量及补助标准及时下达、交通设施重建资金按车辆购置税使用管理规定申报外,省财政厅还及时下达了受灾县2008年—2010年中央和省级重建基金包干总数1156.68亿元。截至6月30日,全省财政累计安排各类灾后重建资金1222.57亿元。其中:中央重建资金1037.85亿元,省级重建资金162.15亿元,市县重建资金22.57亿元。主要用于了城乡居民住房补助、城镇和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精神家园等领域的恢复重建。
三是严格管理重建资金。制定了《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基金)管理办法》。开发建成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系统”,对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实施实时在线监管。同时,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以及《阳光政务》等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全面公开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各界监督。
(二)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坚持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省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筹措资金,把握投入重点,创新政策手段,促进扩大投资和经济止滑提速。
一是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引导作用和放大功能,积极稳妥地安排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使用。目前,转贷市(州)的90亿元已全部下达。省级地方政府债券90亿元已全部作为现金资本金拨付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发展”),政府可支配资金总规模放大到270亿元。其中:200亿元已由省发改委商“四川发展”研究落实项目;安排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方面的40亿元,目前已落实到项目30.2亿元;安排59个试点县(市)30亿元已经全部拨付到位,试点县(市)正全力开展项目实施工作。省财政厅已对地方政府债券及放大资金的还款来源作出周密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方向、分配办法与原则、分配结果和还款保障、监管等相关工作,均已向省人大作了专题报告。
二是促进经济止滑提速。加大了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了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资金总规模已达5亿元,重点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建立投融资担保体系、产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完善了金融机构贷款激励等促进机制,提升财政促进发展的政策效能。上半年,省财政已兑现2008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奖励资金0.1亿元。
三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半年,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33.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4%,增幅同比提高73.3个百分点。大力支持了农民工培训、扶贫解困、百姓安居等涉农民生工程建设。落实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了旱山村集雨节灌、粮食主产区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
(三)注重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半年,各级财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实施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支持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加快资金拨付,强化资金监管,确保了民生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今年全省“八项民生工程”资金计划安排为726.69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07.3亿元,市县财政安排153.14亿元,争取中央补助370.41亿元,其他资金95.84亿元。上半年,全省共执行399.75亿元,占资金安排总额的55%。
二是支持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认真做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资金平衡和统筹工作。今年各级政府计划筹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资金12.15亿元。截至6月30日,省财政已拨付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资金9.13亿元。
三是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上半年,省财政安排下达资金22.64亿元,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推进。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职和中职学校春季国家助学金、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伙食补贴共5.68亿元,下达汶川地震重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资助资金6.33亿元。加大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投入,支持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同时,努力筹措资金,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通过预算安排和调整支出结构等多种方式,省财政筹集了中央财政补助总额3.3倍的专项资金对各地视财力情况分类分档给予补助。6月中旬,省财政厅已将上半年补助资金调拨各地。
四是支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半年,省财政共下达医药卫生补助资金63.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其中:下达资金36.68亿元,确保了“新农合”提标政策落实到位。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探索建立普通门诊费用统筹,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了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五是支持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上半年,省财政安排下达资金9.7亿元,促进就业增长。下达资金50.9亿元,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按时足额兑现。下达资金25.24亿元,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的生活和医疗需要。下达资金9.51亿元,确保了优抚政策落到实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四)深入推进改革,增强保障能力和发展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着力推进省级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建立了转移支付预告制度,提高了预算编报的完整性。加强了结余资金管理,清理注销了2008年省级部门结余资金,并统筹用于灾后重建项目等。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省级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和车辆购置、办公楼购建等支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推进扩权强县财政改革试点。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调整了省与试点县(市)之间的财政体制,制定了对试点县(市)的动态管理、分类考核办法,规范了省、市、试点县(市)之间的财政工作关系,加大了对试点县(市)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力度。
三是支持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开展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收入返还基数分配前期工作,摸清改革单位人员、工资、经费及资产情况;加强对改革单位的财务监督,防止突击花钱和违规发放钱物问题发生。
(五)强化财政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针对全省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资金量大、项目多、时间跨度长的实际,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财政部驻川专员办建立了财政资金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对财政资金立项、分配、管理、拨付、使用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全面推进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完善了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大力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对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各级财政安排的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补助资金,以及扩大内需项目资金进行了专项清理检查。积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此外,针对省人大审查财政预算报告时提出的审议意见和决定,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整改落实,并及时将贯彻情况报告了省人大。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审计工作,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正在进行整改落实。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虽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平衡仍面临较大压力。为确保年初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目标,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促进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组织收入。加强税源分析,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继续清理各类到期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足额入库。用好用活中央出台的灾后重建扶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认真执行中央、省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若干规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加大重点经济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力度,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加快资金拨付。加快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资金调度,尽早把资金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五是强化财政监管。继续深化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工作。加强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民生工程等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行重大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等管理制度。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确定的预算收支目标,为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