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泓贵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民政府将《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决算的报告》和《关于四川省2009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提请本次常委会审议。在此之前,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9年全省决算: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74.59亿元,完成预算的111.8%,比上年增长22%;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各类转移支付及上年结余等,全年总收入为4133.31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为35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87.1%,比上年增长21.8%。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和按规定应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等,全省累计赤字3.16亿元。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9年省级决算: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36.67亿元,完成预算的112.4%,比上年增长18.1%;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各类转移支付、上年结余和市州上解收入等,全年总收入为3117.18亿元。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616.1亿元,完成预算的70.9%,比上年增长61%。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及按规定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等,省级实现净结余0.16亿元。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困难的一年,也是四川崛起危难、拼搏奋进的一年。省人民政府及财政等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预决算的决议,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加强预算管理,继续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省和省级决算总体情况是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同意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决算的报告》,批准2009年省级决算(草案)。
同时,在财政运行和预算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保障压力较大;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够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比重仍然过高,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影响地方统筹安排财力;一些部门和地方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财政风险因素增多,并有加大趋势,财政稳健运行面临考验等。
审计厅围绕预算执行依法开展审计监督,查出了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建议意见,为推进依法理财做了大量工作。建议省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进行整改,严格责任追究,并将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针对2009年全省及省级决算和2010年预算执行中反映出的问题,财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财政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持续增长,财政投资重点向恢复重建、“三农”、教育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倾斜。积极支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规划和政策导向,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时完善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严格预算支出绩效考核,强化预算责任。要深入开展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的要求,对省级财政安排的部分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要优化绩效评价指标,完善绩效评价方法,确保绩效评价取得实效。要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之一,对组织管理不力、项目效益不佳、违规使用资金的项目,应调减或取消该类项目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要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优化项目决策程序,强化预算责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调整项目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轻配套压力。省级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为目标,逐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重,严格控制并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增强市、县政府在财力安排上的统筹调控能力,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办法,采用因素法科学测算和分配转移支付资金,增强分配使用的公开性、透明度。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时应尽可能减少市、县政府资金配套,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可实行全额补助,以缓解这些地区财政支出压力。
四、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加强对政府性融资平台的管理,清理统计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进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情况。逐步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偿还机制,落实偿债责任,提前制定偿债计划,逐步化解存量债务,努力防范财政风险。优先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整体规划并有序组织实施,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提升基层政府形象。
五、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税体制。认真总结近几年财政改革经验,研究分析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等各项财政改革,努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要结合物价变化的总体情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源头上解决一些部门挤占专项经费的问题。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全面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约束。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基层政府保障能力。认真研究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十二五”财税体制改革有关政策,及时提出有利于我省发展的政策建议。
六、积极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打造阳光财政。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财政部有关规定,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逐步推进省级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向社会公布。继续将省级预算安排的教育、“三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布。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及其处理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探索建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公告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