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及办理答复

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访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文

时间 2019-03-20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领域正加快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促使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战术转变,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转变,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

  在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文看来,当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统一规划尚待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存在“两张皮”,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基本处于基础构建和业务工具开发上,很少真正推动信息化内化于环境管理整体业务,业务部门重治理轻运用、信息部门重构建轻治理,导致需求与建设、建设与应用脱节问题突出,造成系统建了不少、实用效果不高、投资效益递减的现象普遍。

 

 

  “应当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于会文希望从国家层面制定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行使统筹把关、推动协调、管理支撑,明确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理顺职能职责、形成全国工作合力,加强对地方的指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评价办法等原则,构建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切实解决要素不全、进步不一、措施不实、效果不佳的问题。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于会文建议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整合力度。打通横向数据共享渠道,国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草原、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之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解决部门之间“信息孤岛” 的问题;畅通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共享渠道,实现上下贯通、联动交换,相关部门建立的系统应开放给地方政府使用或查询,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却不能拿回来使用的问题;统一相关政府部门内部的数据口径,一个口子进出、一个平台管理,切实解决多头上报数据、多头下发数据的问题。最终形成“一源一数,一数多用,上下左右联通”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应用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一平台管理、一张图服务、一本账查询。

  “四川正在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恳请国家层面支持四川开展环境信息化示范打造。”于会文告诉记者,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面,四川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着力达成全省环境信息化一体化的目标。他恳请国家层面继续加强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加大信息化建设专家智库支持和全国试点示范,利用四川省生态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集中、数据价值富集等有利条件,组建部-省-市联合大数据研究机构,加快建成以“成都数智环境系统”为代表的典型示范应用,建立上下贯通、联动交换的环境信息化应用模式。

  于会文希望加大对生态监测网络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纳入国家大数据发展重点支持项目,尽早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持续完善覆盖天空地海全域的前端物联网设施,实现生态环境物联网数据纵向流通、横向贯通、全域联网,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