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选登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

时间 2016-12-2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省人大常委会重点课题调研组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而农业生态环境,则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为突出重点问题,本调研报告着重探讨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紧密的环境要素,即土壤、水体、生物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决策。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大规模绿化全川“一个行动”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的重要指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积极推动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将“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列为2016年重点课题,由曾省权副主任牵头,省人大农委具体组织实施。农委采取委托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委托成都、宜宾、眉山、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前往雅安、甘孜、新疆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及成效
  (一)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省已颁布实施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30余部,并出台了《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方案》、《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农业生态保护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土壤环境监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土壤环境监测的制度化方案。
  二是开展产地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工作。2012年以来,在174个县启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从2014年起,安排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试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模式研究。在部分典型重点区域推进综合防控试点,实施以农艺措施为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三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省财政每年筹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专项资金4500万元,支持加快探索以秸秆还田、腐熟还田为主,配套实施酸性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模式。“十二五”期间,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582万亩。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
  一是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水库水质管理与保护各类资金2亿元,取缔肥水养鱼水库1010座,网箱14075口,库内排污口489个。
  二是开展小流域污染整治。利用中央排污费资金1610万元开展了涪江流域遂宁城区段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完工;2015年,利用省级财政资金2.04亿元开展了广元市白龙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巴中市巴河流域平昌段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11个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项目。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2013-2016年,共下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资金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77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0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0平方公里。
  (四)林业生态屏障建设逐步筑牢
  我省持续实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3亿亩,森林蓄积达到17.3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6.02%。完善和新建湿地公园43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9.8万亩,巩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20.5万亩,综合治理岩溶土地面积2319平方公里。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123个,总面积1.09亿亩。
  (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 
  一是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2015年省农业厅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四川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总体方案》和《四川省到2020年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方案》,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控两减三基本”总体目标。
  二是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全省建成畜禽养殖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3354个,生猪规模养殖面达到71.1%,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综合利用型生态治理模式,重点在14个县启动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试点。
  三是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全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4641.09万吨左右,可收集量约为3629.46万吨。通过重点实施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食用菌转化利用和秸秆清洁能源等示范工程,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08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15年的81.3%。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认识仍然没有彻底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保障不够。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
  一是土壤污染较严重。全省耕地酸化面积达到39%;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28.7%,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到34.3%,镉污染超标率为20.8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我省常年化肥施用量达250万吨(折纯)以上,亩均用量17.85公斤,是发达国家(平均8公斤)的2.23倍;常年农药用量达到5万吨左右,亩均用量0.8-2.4公斤,是发达国家的1.5倍。由于施用方式落后,化肥和农药当季利用率分别仅为35%和30%,流失较为严重,造成土壤和水体面源污染。
  三是小流域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2015年,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仅15条小流域达标,达标率为46.8%。目前,全省共4661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已建乡镇污水处理厂533个,在建193个,已建和在建乡镇污水处理厂仅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5.58%,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8.5%。
  (三)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一是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项目区大量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空间被挤占,生态红线守护难度增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
  二是灌溉用水效率低。我省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54,低于国家0.535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有效灌溉面积的5%,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高。森林抵御病虫害、干旱、火灾等灾害能力较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还不高,土地沙化、石漠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仍然较重,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还不足,干热干旱河谷地区等困难地区林草植被恢复和保护任务艰巨。
  四是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草原超载过牧潜在压力仍然存在,牧区平均超载率10%,个别县高达30%以上。草原退化、鼠虫害化、沙化问题突出,严重退化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的64.5%。
  (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
  一是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较低。目前全省畜禽粪便年产生量约为8700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60%左右。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9.94万公顷,常年废水产生量约30亿方,直接排入养殖外部水体占58%,污水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是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我省秸秆常年利用量为2951.2万吨,仍有678.26万吨农作物秸秆被野外焚烧或丢弃田间,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全省农膜(套袋)用量达到18.68万吨,农药包装(袋/瓶)达到1万吨,由于未建立有效回收机制,废弃量达到60%以上。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对脚下这片土地负责、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福建等19省(自治区)已制定或正在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或政府规章)。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四川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等法规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建议尽快启动相关法规的立法和调研工作,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并逐年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投入。
  二是构建多元投入体系。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支持以耕地质量行动、草原和林业生态建设等为重点的农业生态保护建设顺利开展。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态保护建设。
  三是各级政府要将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水污染防治、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增加绿色发展相关考核的指标。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红线。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流域规划项目等作为支持重点。如建立提升农田地力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对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粪便等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安全防治病虫害、综合治理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科学利用秸秆等,给予直接的补贴。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定期休渔禁渔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补偿机制等。
  (三)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一是着力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实施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建设,对山水林田路湖生态进行整体修复、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环境质量。限制中小河流水电开发,严格涉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工程环境质量监管和后评估的研究。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研究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循环农业体系。变废为宝,建立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
  三是大力推进耕地资源保护与质量提升。建议增加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财政投入力度,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耕地质量建设。
  四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保护。发展节水农业,将节水灌溉与农机、农艺、农技措施结合。以水定产,在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地区,根据水资源水环境承受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
  五是积极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定,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方案》,大力实施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快构建农业绿色生态屏障,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是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的政策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将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落实到田间、落实到作物、落实到数量。
  二是推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示范。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在耕地重金属污染较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等综合修复治理。 
  三是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与治理。一要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从源头做好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二要支持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产业发展。三要积极探索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沼渣沼液收集、运输、储存、施用,促进沼肥还田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每个市、州可以落实1-2个县开展试点。四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业主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积极开展畜禽粪污就近循环利用。
  四是推进秸秆、地膜等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推广秸秆饲料化等技术。加强秸秆产业化利用,争取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0%。加快修订地膜标准,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地膜,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加大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