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视察调研,岂止“走走”和“看看”?

时间 2017-08-30 来源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字号大小:]
  换届以来,县级以上人民大表大会均设立了法制、财经、城环、农业等专门委员会,配备了组成人员和专门工作人员,解决了人大工作机构、人员等瓶颈问题。适逢换届人事调整,很多同志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来到人大,新人、新机构、新班子,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特别是在多年人大工作实际中证明富有成效的视察、调研等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大量使用。视察、调研这两种形式本身是人大代表履职、人大机关行权的重要手段,但笔者发现这两种手段往往容易滥用、泛用,一些视察、调研的目的不清、任务不明,发现问题缺乏跟踪反馈,走过场、摆花架子,成为“走走”“看看”的代名词。大规模的、频繁无序的所谓“视察”“调研”被群众诟病甚至反感。
  究其原因,是在一些地方,专委会或相关办事机构互相邀请视察和调查,你来我往、周而复始,把人大代表和人大履职行权的工作方式,变成游玩、礼节和福利;一些地方组织视察调研兴师动众,一大批单位和人员为其准备现场、准备线路,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样的视察、调研,不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纯粹做戏走过场,报纸见见面、电视曝曝光;同时,一些地方对视察、调研了解到的问题不分析不研究,重大问题不向党委部门报告,相关问题不向“一府两院”反馈,视察和调研流于形式,不起作用,遭到反感。为此,笔者建议:
  要有的放矢确定视察、调研课题。每一次视察和调研,都要有一个实施方案,把视察、调研的目的、任务、组织领导,明确下来,规定清楚,避免一些视察活动毫无准备、漫无目标、信马由缰,耗费财力。
  要充分发挥专委会、代表小组和专业代表组的作用。视察、调研以专委会和专业代表组或代表小组组织为宜,既可有效避免学科差异、行业差异带来的尴尬,又能开门见山地查找问题,还能实现同行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要抓住问题,深入调研。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要被表像迷惑,也不要擅下结论,要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访,举一反三,找到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深度调研是解决群众反映疑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然方向。
  要控制视察、调研的规模和频度,防止困民扰民。可以三五成行,不讲排场、不讲规模,不讲迎来送往,不讲领导陪同。直击基层、直击问题源头,这样的视察调研才会了解民情、了解真情,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要及时反馈视察、调研发现的问题。要避免歌功颂德、大吹大捧,也要避免吹毛求疵、无端挑剔,有分析的反映问题,有思考的提出建议。
  要跟踪视察、调研反馈问题的处理。视察、调研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次数限制,可以随时对问题进行再视察、再调研、再反馈,锲而不舍、穷追猛打,直到问题解决。
  如是也,人大视察、调研又岂是“走走”和“看看”?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